整个汽车行业最近围绕“新势力的亏损”吵得不可开交。
炸裂的数据先摆这儿:某头部新能源车企,2023年二季度单季亏损达到了50亿人民币!单季度啊,50亿,别说普通消费者了,就连很多投资人看了都直呼“太离谱了”。这还不是最夸张的,某些二线新势力干脆直接亏到账上连现金流都撑不住,靠不停融资续命。很多人一看新闻就觉得新能源车企是不是快“玩完”了?这钱到底花哪儿了,亏成这样合理吗?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慢慢拆开说。
先捋一下这些车企的账面情况。以头部的这家企业为例,50亿亏损确实吓人,但如果你往前翻翻数据,会发现它的营收其实不低,单季度已经接近200亿的收入。算一下毛利率,虽然没有豪华品牌的20%、30%那么夸张,但也有将近10%。也就是说,从产品本身来看,这些车并不是“卖一台亏一台”,甚至还能赚点毛利。那问题出在哪儿呢?看一眼研发费用,答案就跳出来了——二季度研发投入超过40亿,再加上市场推广、服务网络的铺设,几乎把毛利全吞了。
再看看别的玩家,是不是都一样?还真是。
蔚来,亏。小鹏,亏。理想,亏得少一点,但你要细看成本结构,它其实是因为砍掉了很多研发和销售预算才实现了微利。为什么这些新势力没一家能赚到钱?因为它们不敢停下扩张的脚步。研发新车、搞自家智能驾驶、建超充站、升级供应链……每一项都得烧钱,而且这钱还不能少花。新能源车企的“卷”,已经不是车型本身了,而是背后整个体系的竞争。谁家的自研芯片更强,谁的辅助驾驶更准,谁能做到更低的电池成本,这些看不见的“技术栈”才是最终赢家。
如果横向对比一下传统车企,差距就更明显了。传统车企的研发投入通常在营收的3%-5%。而新势力们,动辄10%、20%,更激进的甚至超过30%。说白了,传统车企是靠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慢慢迭代,而新势力只能一口气砸上去,没别的路可走。这种看似“烧钱”的模式,其实是它们的战略选择,因为新能源市场的红利窗口期就这几年,错过了就意味被淘汰。
再多说一句,外资品牌也没闲着。特斯拉虽然做到盈利了,但这家公司的研发投入依然是全球车企里最高的,每年几十亿美金砸进来。而且它靠着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支持,毛利率一直保持得很健康,全球领先的水平。大众、奔驰、丰田这些传统巨头也在加速转型,只不过它们的动作稍微慢了一点,因为要兼顾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两条线。
所以问题回到一开始:这些新势力是不是在乱花钱?其实还真不是。
首先,研发的大头基本是没法省的。电动车不像燃油车那样有一套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大部分核心技术都必须从零开始。特别是智能驾驶,从算法到硬件全都要自研,外包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次,市场推广也不是浪费。新能源车的消费群体比传统车年轻得多,他们对品牌认知、用户体验有更高的要求,车企必须在服务、社区运营上投入更多精力。最后一点,新能源车企大多是直营模式,所有服务体系都需要自己搭建,而传统车企是靠经销商网络,这又是一笔固定支出。
当然,这种“战略性亏损”,也不是没有风险。账上的现金流撑不住,融资跟不上,或者产品没跟上市场节奏,都可能让一个新势力企业迅速崩塌。比如之前某些“造车新势力”,从一线玩家变成边缘角色,就是因为战略没踩对、融资断了、产品力不足多重问题叠加导致的。
那怎么看待这些“吓人”的亏损呢?其实关键不在亏损本身,而在它背后的策略和执行力。如果一家车企在亏损的同时,市场份额继续扩大、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那它就还有机会翻盘。反之,如果只是无效烧钱,研发和市场没能带来实际成果,那这样的亏损才真的危险。
回到开头提到的那家车企,它的亏损确实让人咂舌,但你把数据拆开看会发现,这些钱大部分都花在了未来的技术和服务上。它也许短期内看起来有点“入不敷出”,但如果能撑过这一轮行业竞争,未来可能就会收获更大的回报。
所以,数据吓人归吓人,别被表面现象唬住了。新能源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