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尽头是品控:一份榜单看穿国产SUV的浮世绘

朋友,最近你是不是感觉,国产车跟下饺子一样,一锅接一锅,个个都说自己是六边形战士,能吊打这个,脚踩那个。

打开手机,推荐算法恨不得把车直接开到你面前,什么“年轻人的第一台硬派越野”,什么“奶爸的终极梦想座驾”,搞得好像不买就错过了几个亿。

但热闹归热闹,魔鬼藏在细节里。

买车这事儿,看广告是看脸,看销量是随大流,但真要命的,是看那份藏在犄角旮旯里的投诉率榜单。这玩意儿,就像一份车企的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一份所谓的国产SUV投诉率榜单,本质上就是一份给普通人的“工业垃圾避雷图”,它扒下的是厂商的底裤,守护的是你的钱包。

今天,咱们就借着这份榜单,聊聊这国产SUV的水,到底有多深。

先看那些优等生,就是投诉销量比低到发指的头部玩家。

奇瑞系这次算是把脸挣足了,旗下的捷途旅行者和捷途X70,一个第一,一个第三,数据漂亮得像P过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比如供应链管理、生产线品控这些枯燥环节,奇瑞是下了笨功夫的。造车不是百米冲刺,是场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的发布会PPT做得猛,是谁能在十二个回合的颠簸路面上,不被一记小小的品控闷拳打得趴窝。

更有意思的是问界M9和M8,也挤进了前排。这俩货,一个定位是“科技车皇”,一个是大沙发,价格都顶到天上去了。按理说,越是复杂、堆料越狠的车,出问题的概率就越大。就像你攒一台电脑,顶配零件全用上,结果驱动冲突、系统蓝屏的风险反而更高。但问界愣是把这个比值压下来了,这背后,是华为那套近乎偏执的品控体系在兜底。他们是真的把造手机那套“差评就得死”的逻辑,搬到了汽车上。

还有比亚迪的海狮系列,长安的X5 PLUS,这些都是十几万区间的走量选手。能在这个价位,把投诉率控制住,才是真正的硬核。因为这个价位段的厮杀最惨烈,成本被压到极致,每省下一颗螺丝钉的钱,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变成车主的一声怒吼。能在刀尖上跳舞还不伤着自己,靠的是体系能力,是把“快种快收”的模式玩明白了,在快速迭代的同时,没把最基本的质量给迭代掉。

所以你看,头部玩家的共同点不是配置有多高,外形有多骚,而是做到了一个字:稳。

他们就像那种班里不声不响的学霸,平时看他也在玩,但考试就是比你分高,因为人家回家把你看不到的功夫都做足了。

再来看中间梯队,这部分最纠结,也最能反映行业的常态。

这里的选手,投诉销量比不功不过,在及格线上下反复横跳。有零跑B10、iCAR V23这种新势力的新面孔,也有吉利缤越、北京BJ30这种沙场老将。

新势力的问题在于,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胯。

他们的模式就是互联网那套,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先上线再优化。车还没造利索,发布会已经开了好几场,PPT一页比一页科幻。这种打法的好处是产品新鲜感足,总能抓住年轻人的眼球。但坏处是,第一批车主,往往就成了付费的“公测玩家”。你的每一次投诉,都在为他们下一代的OTA升级贡献数据。这套逻辑在软件上没问题,但在硬件上,尤其是在汽车这种人命关天的产品上,就有点耍流氓了。

营销的尽头是品控:一份榜单看穿国产SUV的浮世绘-有驾

而那些老将,比如坦克500,能把这么大一台硬派越野的投诉比控制在14.2,已经算对得起观众了。毕竟结构越复杂,越野场景越极限,出问题的点就越多。但他们的问题在于,可能会在一些细节上“温水煮青蛙”,今天这个异响,明天那个小卡顿,虽然不致命,但架不住恶心人。

营销的尽头是品控:一份榜单看穿国产SUV的浮世绘-有驾

这一梯队的车企,就像那些职场老油条,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活儿能干,但你别指望他给你太多惊喜。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在如今这个内卷到极致的市场,不进则退。消费者已经被那些新势力惯坏了,你光“稳”已经不够了,还得有点骚操作,同时又不能因为骚操作而翻车。

这,才是最难的。

最后,咱们聊聊榜单末尾那几位,特别是那些销量和投诉齐飞的“明星车型”。

领克、问界M5、比亚迪唐L、捷途旅行者、坦克300,这些名字,哪个不是响当当的网红?哪个不是车评人嘴里的“闭眼买”?但他们的投诉销量比,却实实在在地亮起了红灯。

这就很魔幻。

PPT上天花乱坠。发布会眼泪汪汪。交付时一地鸡毛。

这算不算新时代的造车三部曲?我看算,而且是恐怖片那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很简单,规模的诅咒。

一款车突然爆火,订单量指数级增长,对任何一家主机厂的生产、品控和供应链都是一场极限压力测试。原本一个月产5000台,可以慢工出细活;现在市场要你一个月交3万台,怎么办?只能加班加点,扩大生产线,招募新工人。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纰漏,品控标准稍微一放松,流到市场上的,就是成百上千台有瑕疵的车。

有些爆款车型,看着是风口,其实是火山口。销量起飞的时候,无数车主正排着队准备当那个掉进去的“熟人”。这就是典型的“瞎积薄发”,靠着前期的营销和产品定义获得了成功,但底层的制造和品控能力没跟上,最后的爆发,炸伤的是自己最忠实的用户。

营销的尽头是品控:一份榜单看穿国产SUV的浮世绘-有驾

短平快。迭代猛。价格战。

听着是不是特过瘾?过瘾的代价就是,总有人要成为那个被“优化”掉的成本,而这个成本,最终会以投诉的形式,反馈到榜单上。对于这些明星车企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如何创造下一个爆款,而是如何服务好当下这群用真金白银支持你的用户。把吹过的牛逼,一个个在品控上实现,这比开一百场发布会都管用。

营销的尽头是品控:一份榜单看穿国产SUV的浮世绘-有驾

说到底,一份投诉率榜单,照出的是整个国产车行业的浮世绘。有埋头苦干的老实人,有左右为难的追赶者,更有被流量和销量冲昏了头脑的“当红炸子鸡”。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份榜单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情绪之外的、冷冰冰的决策参考。在你看完那些天花乱坠的评测视频,被各种“遥遥领先”搞得热血沸腾之后,不妨点开这份榜单冷静一下。

它会告诉你,营销的尽头是品控,流量的归宿是质量。

毕竟,车是买来开的,不是买来修的。能让你平平安安从A点到B点,比什么花里胡哨的智能座舱、零百加速都重要一万倍。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