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路过杭州天目山路,红绿灯口排队的车里有三台小米YU7。旁边老张看了一眼说,这车标准版卖得最猛,835公里续航够用了。我没接话,只是想起成都那个朋友,硬是咬牙上了Max版。
翻了翻9月的销售数据,标准版确实占了将近一半的量。25万多的价格,800多公里的续航,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或许足够了。尤其是那些第一次买车的年轻人,看重的就是能不能稳稳当当跑个长途,至于四驱、那些花里胡哨的配置,好像也没那么急需。
不过有意思的地方在这儿。跑过几次长三角的人或许会发现,上海到杭州这一段,服务区里小米的车特别多。当地充电站也铺得密,西湖边上那几个商圈都有超充桩。这种配套一跟上,续航焦虑自然就淡了。反过来看,成都那边虽然单城销量也破了一千多台,但充电网络相对没那么密集,所以有些车主宁可多掏钱买个心理安慰。
前阵子朋友带我试了试鸿蒙智行的尚界H5,那套辅助驾驶系统给我印象挺深。陆家嘴那片晚高峰你懂的,车挤车人挤人,系统愣是自己处理了好几次加塞和鬼探头。激光雷达配合毫米波雷达,感知这块似乎做得比较扎实。不过说实话,这玩意儿真正能用起来的场景,大概也就是通勤高峰和长途赶路的时候,平时开车其实没那么依赖它。
小米那台Ultra版的电机倒是让人眼前一亮。两万七千多转的转速,听着就觉得暴力。实际跑起来加速确实猛,但日常用车能有几次机会踩到底?倒是听说他们为了解决高转速下的磨损问题,搞了套磁悬浮轴承,这个技术路线挺少见。只是量产之后能不能稳定住,还得看后续车主的反馈。
最近几年大家都在讲智能座舱,鸿蒙那套生态铺得挺开。手表控车、语音唤醒这些功能,玩过一次新鲜劲儿过了也就那样。真正实用的或许是导航投影,重庆那种魔幻立交桥多的地方,抬头就能看到路线提示,确实能少绕不少冤枉路。至于车外喊话这种设计,噱头成分可能更大一些。
环保这个话儿,厂家都在讲,小米说他们大压铸用了三成回收铝,每台车能减排三百多公斤。数字好看是好看,但实际效果怎么样,得看整个产业链能不能真把循环做起来。倒是那个三段式可维修结构值得关注,万一出点小剐蹭不用整块换,修车成本能省不少。
超充这块,华为铺得算快的。10分钟充个四五百公里,理论上确实接近加油的速度了。不过实际体验下来,还得看当时有没有车排队,电桩功率是不是满载。上海那边充电免服务费,算是给车主的实惠,但这种政策能维持多久也不好说。
小米搞用户共创这套玩法,从手机时代就开始了。车载KTV、露营模式这些功能,听起来都是从车主需求里挖出来的。三个月迭代三次OTA,更新速度确实快,但有时候也会想,这些功能真的都用得上吗?还是只是看起来热闹?
问界M8那个被动安全做得挺扎实,玄武车身加上2000兆帕的钢材,碰撞测试分数摆在那里。AEB这种主动安全配置现在基本成标配了,只是响应速度和识别准确度各家差异还挺大。至于电池能扛1000度高温、80吨侧压,这种极限测试数据听听就好,实际用车环境很难遇到这种情况。
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为什么杭州跑了一万多台标准版,成都车主却愿意多花钱?或许答案就藏在充电桩的密度、用车场景的差异里。买车这事儿,账面数据只是一方面,更多还得看你在哪儿用、怎么用。
老张后来又说了句,现在这车配置太多了,选起来头疼。我笑了笑没回他,心里想的是,或许正因为选择多了,才更需要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