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泰国工厂成中国汽车出海新样本,欧洲政策博弈引发产业链大变局

咱们来聊聊最近汽车圈里面的“大动作”,一听说比亚迪要在欧洲开“杀价”技能,网友们都忍不住开始喊降维打击,这词儿放在电动汽车江湖里,多少有点意思,但真要细品,事情还没那么简单,是不是就是降维了,还得慢慢扒一扒。

首先甩出一个问题,你说,比亚迪跑去泰国建工厂,把海豚搬上船,往英国、德国、比利时这些欧洲的老地方一字排开,看起来是不是就像绕过了关税大门,直接给欧洲同行上一课?实话讲,欧洲这套关税加税玩得风生水起,去年一口气怼了中国造电动车,加税幅度像过山车,名爵直接被拍了个37.6%;比亚迪低点儿,17%,但大风大浪里,这点差价谁都绕不过去。所以比亚迪开始在欧洲干本地化,把工厂直接开到匈牙利,年底要投产,打算把亲民口袋款直接端给欧洲小伙伴。有人怀疑,这是不是价格杀手锏?其实,比亚迪这一步,也不是第一回用类似的套路了。

问题来了,泰国工厂到底是打哪门子的算盘?这工厂正式开业才没几天,已经交了9万辆,年产能说白了就15万,直接成了比亚迪海外的第一个大本营。而这波900辆海豚,是头一回从亚洲跑去欧洲,郑州号滚装船也顺带在泰国蹭了首航。这操作看起来像极了资本跨国流转的经典历史一幕,但汽车这行可不比卖T恤快餐,关税、政策、供应链,哪一步喘不过气,都是要命的事。更别说,和比亚迪想法同步的同行也不少,名爵已经把MG4拉到泰国生产,并计划直接从泰国出口到欧洲,巧不巧,不仅是中国同胞,就连泰国也成了整个汽车外贸的“新战场”。

比亚迪泰国工厂成中国汽车出海新样本,欧洲政策博弈引发产业链大变局-有驾

但绕来绕去,有个现实你不得不面对。欧盟玩政策壁垒也不是头一次,别看比亚迪和名爵都把生产线拉到泰国,最后能不能真的躲过那道关税水沟,还得看法律兜底的那把尺子。光名义上在泰国组装还不够,百分之四十零部件必须真正在当地制造,要让立法者信服你不是在“偷渡”产品。名爵的总裁都已经放话,要做到合规,倒是比亚迪还没高调回应,给吃瓜群众留了个悬念。

比亚迪泰国工厂成中国汽车出海新样本,欧洲政策博弈引发产业链大变局-有驾

这里面其实有个玄学:你说欧洲政策是不是就认你泰国?没准儿人家眼睛一转,直接来个新规,把关税又翻出来,找别的理由再收一波,不信你看法国葡萄酒进中国,也被征了新税。双边谈判里什么事都能发生,别看比亚迪这回像踩了政策空子,其实随时都可能“回马枪”遭到政策再升级。

说白了,比亚迪这操作不无道理。那欧洲电动车日渐增长乏力,传统汽车厂商嗷嗷叫着搞纯电,结果啥都不赚钱,还拼出口拼到最后只能变身价格战。你说:比亚迪往泰国跑,既能规避一部分欧洲加税,又能把劳动力成本压下来,还能让欧洲工厂搭上策略快车。产品线也一顿操作,混动车型噼里啪啦地上,既顺应了欧洲消费习惯,又能轻松绕过纯电动专属的关税大坑。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说实话,确实有点“大国工厂”的风范。

不过你得明白,这个招数不是比亚迪独家专利,整个中国汽车圈子都在搞类似的跨国布局。中国品牌早就习惯了变通,不管欧洲怎么封,生产线总归有办法转出去,反正只要工厂不是全靠中国零件,多少还能“混过关”。但好了,欧盟根本不会永远吃这套,万一哪天天气变脸,政策大翻盘,把泰国产的也加税,你说,还往哪搬?难道往南极造车去?

欧洲自己也不傻,眼尖的政策制定者早就盯上了各种“产业转移”套路。泰国为了吸引外资,还签自由贸易协定,欧盟和泰国也在谈判,说不定年底就能敲定,届时从泰国进口就能享受更低关税,但也就意味着以后政策随时可能一变,今天你能省钱,明天就未必还能继续。就像打牌一样。一时赢了几手,长远还得看谁手里有底牌。

但其实,比亚迪眼下这块操作,更多的是在试水。既是现实的无奈,也是主动的博弈。欧洲当前电动化转型并不顺利,消费者在高价、续航、充电焦虑之间左右横跳,欧洲本地厂商创新乏力,品牌溢价被比亚迪的实用主义一步步蚕食。看那巴黎大街上,越来越多的比亚迪车在跑,甚至变成了UBER和出租车的标配。用网友的话说,这一波中国制造不靠豪华配置、不追求高科技外观,反正把价格拉下来,让大众体验变得简单直接,甚至有点像中国电动汽车起飞的那几年,柴米油盐接地气,慢慢渗透到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比亚迪泰国工厂成中国汽车出海新样本,欧洲政策博弈引发产业链大变局-有驾

你说,欧洲厂商真有还手之力么?说实话,这种电动车的竞争已经不光是拼技术,更多的是价格和本地化。比亚迪的野心很明显,既要抢占市场,也要影响技术标准制定权。如果中国品牌真的能把“玩法”带入欧洲传统车企的腹地,那雷诺、标致、雪铁龙这些曾经的技术派现在估计都得琢磨怎么卷才行。

回到政策层面,比亚迪这步棋怎么看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生产线搬到泰国,短期能省钱、避税,但欧盟不会一直看着你占便宜。自由贸易协定可能带来短暂利好,谁能保证明年不会又来一次关税调整呢?政策的天平,永远在利益倾斜之间徘徊。今天汽车能省钱进欧洲,明天法国葡萄酒就可能多收点税,谁也说不准。

比亚迪泰国工厂成中国汽车出海新样本,欧洲政策博弈引发产业链大变局-有驾

但一点其实毋庸置疑,中国汽车品牌的强适应性和跨国配置能力,已经在全球产业链里拉开了领先距离。欧洲市场不是一块铁板,电动化的浪潮,加上技术与政策的变化,让所有参与者都得反复调试自己的策略。比亚迪这次借力泰国工厂进军欧洲,也间接推动了亚洲生产资源的全球流动。说到底,这种产业迁移的玩法,不光是为了省钱,更是对全球规则制定者的一次主动“问号”。

咱拉远点看,中国电动汽车的扎堆出海,是全球产业大格局的大趋势。比亚迪不仅是快速反应能力强,人家还高度重视产品线的调整,一边搞混动,一边涉足本地工厂,把自己的产品用海外标准点缀,力求跟本地市场完全贴合。名爵跟着一起卷,大家都不傻,都知道如今谁能降成本、谁能避税、谁能本地化,谁的份额就能多分一杯羹。

说到巴黎街头的场景,我亲眼看到的更是有点魔幻。国产车这两年越来越多,大多是一水的比亚迪SEAL,海豚还不算主流,但出租车、共享出行平台已经用得虎虎生风。以前看到一辆国产新车就想拍照纪念,现在过几天不见都觉得缺点什么。这些车也不走啥激光雷达高科技路线,更不用什么天价配置,主打大众体验,务实、省心,和欧洲本地车企那些“豪华但贵”的做派说再见,明显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中国制造影响的不仅是产品,还在重塑欧洲的汽车文化习惯。

你看,比亚迪能不能最终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能否把价格战打到底,还要看场外因素:欧洲政策脸色、自由贸易协定进度、消费者口味变化,都一环扣一环。政策这东西,永远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谁都没有绝对把握。比亚迪和名爵把工厂搬去泰国,暂时能占优势,万一欧盟再出新规,大家又得另寻出路。这种猫捉老鼠的桥段,放在全球贸易里,一点也不新鲜。

说到未来,国产车真能把技术标准和市场份额都抓在手里吗?谁也说不准。毕竟欧洲本地的汽车巨头也不会坐以待毙,技术、政策、营销,每一步都是你来我往的博弈。不管怎么说,现在中国汽车已经在欧洲普通人的生活里扎下了根,谁能持续创新,谁能理解本地习惯,谁能灵活应变,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互动话题:你觉得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降维打击”会持续多久?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