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话题热度攀升,但产业一线却更为谨慎。因为各方普遍预计规模化上车要到2030年以后,所以短期的技术主战场仍是半固态电池和液态电池优化。与此行业数据也说明了趋势——半固态装车量半年增长超三倍,因此安全与成本兼顾的方案,在中高端车型中越来越受欢迎。
半固态的优势明显,而且与现有产线兼容,所以企业在推进时节奏很快。因为这类方案能在安全性上超越三元锂,又不大幅提高单车成本,因此受到车企青睐。虽然固态在实验室的性能指标诱人,但是成本和工艺门槛依然是瓶颈。在不同场景下提前试用固态,也是业内正在探索的路径。另外,液态电池的潜力仍未完全释放,尤其在低温和碰撞防护方面,依旧有提升空间。固液混合的折衷方案,或许会在未来几年持续占据市场主力。
技术突破之外,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出海路径也在分化。例如部分企业在欧洲尝试建厂,但因为投资、人工、设备以及能源等成本的多重上涨,所以最后选择撤回。而在政策稳定的东南亚,则在八个月就投产并实现盈利。因为政策、市场关系更稳定,所以这类区域在现阶段更具吸引力。一些企业开始尝试非重资产模式,例如只输出技术与运营,由当地伙伴负责工厂投资。这种模式可以降低风险,也能确保核心工艺和知识产权留在国内。
当全球新能源浪潮加速,技术与市场的平衡变得重要。因为只有在性能、成本、风险三方面同时匹配,方案才能长期落地。所以企业既要保持研发耐心,又要灵活调整商业模式。半固态与液态的现实升级,或许比全固态的远期梦想更能带动实际增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