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关于新能源网约车的新闻,觉得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的。
小伙子买了台新能源车,想着用来跑网约车,结果发现车子像是装了一个“屏蔽器”,手机导航定位根本不准,而且不是一台手机出现问题,是换了八台手机都这样。
说实话,这种事情以前还真没怎么听说过,尤其是在大家都习惯用手机导航的时代,GPS信号弱直接影响工作和生活。
其实大家平时用车都挺依赖手机导航,哪怕是老司机,跑网约车更是离不开这个东西。
像小刘这种情况,出了车门手机能搜到十几颗卫星,一进车里就只剩三四颗,这说明车里面确实有东西在影响卫星信号。
最开始他怀疑是贴膜,也专门把膜都撕了,甚至手机都送修了,折腾半天还是没解决。
这说明根本不是手机的问题,也不是膜的问题,更不像是用户操作失误。
新能源车现在挺火的,价格亲民,很多人买它就是为了省油还省心。
但没想到买回来之后,遇到这种让人头大的毛病。
其实我们买车最怕的不是小问题,而是那种找不到原因的故障。
你说空调不凉、发动机响,至少有修理厂能解决。
可像这种GPS信号突然变弱,谁能想到是车本身的某个部件在作怪?
这事说到底,最让人郁闷的就是手机导航失灵,特别是跑网约车的师傅,接单、找路、抢单全靠这个。
你导航突然不准,客户等半天你没到,人家直接给你撤单,这钱直接就没了。
小刘为了排查问题,换手机、找客服、修手机,已经算是各种办法都试了。
这种情况下,谁都得怀疑是不是车的设计有问题。
新能源车跟传统汽油车其实有不少不同,尤其是电子设备更多,电磁环境也更复杂。
有些车为了提升车内娱乐或者安全系统,会加装很多电子元件,比如大屏、雷达、各种传感器。
这些东西如果布局不合理,或者某个部件屏蔽性能不好,就容易对手机的GPS造成干扰。
尤其是现在很多车用的是全景天窗、隐私玻璃之类的材料,有些金属镀膜本身也会影响信号穿透。
小刘最先怀疑是贴膜,估计就是觉得膜里有金属成分。
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现在的手机导航主要靠北斗、GPS、GLONASS等多种卫星信号。
手机要定位准确,必须同时收到好几个卫星的信号。
车子如果某个部件对这些频率有干扰,导航就会掉线。
小刘说在车外能搜到十四五颗卫星,进车里只剩三四颗,数据下滑这么多,说明车内确实屏蔽了卫星信号。
而且不光是他自己的手机,记者的手机也出现同样问题,这就排除了个别手机故障的可能。
其实车企也不是没有责任。
现在新能源车更新快,技术迭代也很频繁,但有些设计还真是考虑不到用户的实际需求。
像小鹏这种品牌,主打智能化,车内电子设备很多,如果设计时对信号干扰问题考虑不全,用户就可能遇到类似麻烦。
说到底,车子是用来开的,用来服务人的,最基本的导航定位都保证不了,那智能化再厉害也没啥用。
这次小鹏汽车处理得还算及时,客户反馈后很快给换了部件,初步排查了干扰源。
说明他们还是在意用户体验,愿意解决问题。
可这种事情其实应该更早预防,而不是等用户碰壁了再修。
车企应该在出厂前就把各类信号测试清楚,尤其是对网约车这种高频使用场景,不能只依靠实验室测试,应该多和实际用户沟通,看看实际使用中有没有遗漏的问题。
这事也提醒了我们,现在买车要多关注实际体验,别只看参数、外观和宣传。
像大家买新能源车总是关心续航、动力、配置这些,实际使用中遇到的麻烦也不少。
导航信号、电子设备兼容、电磁干扰这些,都是以后车企和用户要共同关注的点。
尤其是跑网约车、出租车的师傅,车子就是饭碗,信号一出问题就是直接影响收入。
所以买车前最好多试试,看看导航、通讯、电子功能是不是都正常。
其实技术进步本来是为了让生活更方便,但如果忽略了细节,反而会变成新的麻烦。
新能源车普及了,手机成为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车企在设计时应该优先保障这些基础需求。
像导航信号这种东西,不管你车多智能,用户连定位都做不好,体验怎么会好呢?
现在大家越来越依赖手机导航,平时开车、出行、办事都要用,车企要是忽略了这个环节,后面麻烦可能还会越来越多。
不过话说回来,像小刘这样遇到问题的用户,其实挺有代表性。
大部分人遇到类似情况可能不会折腾那么多手机,只会以为自己手机坏了或者网络不好。
小刘算是动手能力强,把能想的办法都试了一遍,最后才确定是车的问题。
其实像这种“定位不准”的情况,很多车主其实并没有意识到,可能觉得是导航软件有毛病。
现在看来,车子的部件和材料也可能是罪魁祸首。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很多新能源车为了安全、智能,加装了不少高科技设备,比如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辅助驾驶模块。
这些东西频率很高,工作时产生的电磁干扰也多。
一般来说,车企应该有专门的测试环节,确保这些东西不会影响车内手机的正常使用。
可实际中,哪个厂商会在每种场景下都测一遍?
尤其是像网约车师傅这种全天在车里工作的人,问题一旦出现就是大麻烦。
再说说车内贴膜这个事。
很多人为了防晒、隐私、隔热会贴膜,这些膜如果选材不当,也可能影响信号。
以前有些车主用金属膜,结果发现收音机、导航、手机信号都变弱。
其实现在市面上的正规贴膜多半已经解决了这类问题,但有些小厂或非标产品还是可能出问题。
像小刘这样干脆把膜全撕了,也没啥改善,说明问题更深层。
现在的智能车,有时候反而变成了“复杂车”,什么功能都往上堆,反而基础需求被忽略。
其实车企应该把“用户场景”放在第一位,比如网约车师傅最在乎的是导航、接单、通讯,你这些做不到位,再多花哨的娱乐系统也没用。
像这次小鹏处理得还算快,但也能看出,某些环节还需要加强。
其实大家现在越来越依赖手机导航,不管是开车、走路、骑车,导航成了生活的标配。
对车企来说,保障手机导航信号,绝对不是小事。
像小刘遇到的问题,实际影响的不只是他一个人,是所有依赖导航的车主。
如果车企能把这类问题当成优先级,未来智能车才能真正做到“智能”,而不是“伪智能”。
现在的用户越来越懂行,遇到问题会直接反馈。
车企如果能及时回应,积极优化设计,用户自然会更信任。
最后说一句,现在的新能源车发展很快,市场竞争也激烈。
大家选车的时候要多看、多问,尤其是实际体验不能忽略。
像小刘这种问题,可能不是个案,车企和用户都得注意。
毕竟智能车是为了让大家生活更方便,不是让大家多操心。
如果车企能把细节做好,用户用着放心,大家才会更愿意选择新能源车。
手机导航信号、车内电磁环境、基础体验这些事,未来一定会被越来越多人关注。
希望车企能从每一次用户反馈中吸取教训,把产品做得更好,这样中国的新能源车才会越来越强,用户用车也能越来越省心。
这事给大家提了个醒,买车不能只看表面,实际体验最重要。
尤其是干网约车、出租车这类靠车吃饭的师傅,信号不好的车坚决不能选。
希望以后车企都能关注这些“看不见但很重要”的细节,别让大家在用着新科技的时候,反而遇到新问题。
中国新能源车要发展,就得从每个细节做起,让每个车主都能用着顺心、用着舒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