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无人驾驶出租车驶入现实:上海的机器人司机来了
当你坐进一辆出租车,发现司机座椅空无一人,方向盘自动转动,是不是有一种身临科幻片的错觉?别惊讶,这不是未来,而是上海今天的现实。第八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正式发放了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小马智行、百度智行、赛可智能等企业成为首批吃螃蟹的人。换句话说,上海市民终于可以一键召唤一辆真正“无人”出租车,成为机器人司机的首批乘客。
和菜头如果写这事,开头大概就会问一句:“这一波,当代雷锋何在?无人出租车就没想过,碰瓷的生计该怎么继续?”话糙理不糙,无人驾驶的普及,不只是一次科技的飞跃,更是对城市生态的重新排序。从老司机“快到家门敲敲窗叫一声小姑娘”,变成智能语音提醒“全程请系好安全带”,这变化,比网约车冲击出租行业那一阵,还要让人猝不及防。
人人都爱拿萝卜快跑说事。这是百度旗下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去年上线就赚足了眼球,11个城市运营试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人见人夸。体验视频在社交平台满天飞,有人说科技感爆棚,也有人只关心便宜,7公里3块钱,网约车还让不让人活?有网友无情拆穿:“现在虽然在慢慢涨价,但还是比传统打车便宜。”只不过,背后那点补贴换市场的逻辑,大伙儿心里跟明镜似的。
业内算过这笔账:小马智行副总张宁就放话,Robotaxi只有规模投放过千,盈利才有指望。千台以下?那就是烧钱换风口,堪比新东方砸钱补课那几年。若能走过盈亏平衡点,多上一台车,成本就能摊薄一分,毛利也好看一点,到时候也许真能迎来自给自足的春天。
其实,萝卜快跑早在2022年就“偷偷”跑进了上海商业化测试圈,还拉上上海锦江集团合作,划定浦东金桥和花木两个区域当根据地。技术归技术,运营归运营,谁也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两边联手,搞开放测试,1076公里的试点路段上,无人出租车和传统出租车并驾齐驱,有点似曾相识的“混合双打”。
当然,光有单打独斗还不够。上海市经信委、交通委、公安局又联合公布了《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模速智行”行动计划》。计划表可谓野心勃勃:2027年前,L4级自动驾驶载客要突破600万人次、载货80万标箱,道路覆盖要超过5000公里,L2/L3新车占比要突破九成功率。网友一边惊呼看不懂L4、L2是啥,一边评论“只要以后堵车能让我睡一觉,爱叫它什么都行”。
小马智行的发言人戴敦峰解释得明明白白:“现在市面上卖的都是L2级,辅助驾驶而已。L4真的是全无人,没有驾驶员也不需要安全员。它可以自己跑,自己避障,自己送你到家。”看起来,老司机端起小板凳,破破的安全帽要被高精度传感器取而代之了。
当然,这一切发展讨巧得很。表面上是科技自信,背后有复杂的利益缠绕。补贴、政策、企业博弈,无人驾驶走到今天,不是靠浪漫想象,而是无数资本燃烧的火光。当然,有人爱,有人怕。司机担心水平价被机器拉低,乘客则担心机器不认路,万一转几个弯把自己送到瓜田李下也是头大。
上海发放无人驾驶出租车牌照,无疑让这场博弈迈出了历史性一步。普通市民早晚会习惯带着机器人司机出门,曾经的科幻变成了现实。只不过,在未来抵达之前,我们要做好准备,去面对自动驾驶重新洗牌后的城市生活。不只是怎样搭车省钱的事,也关乎你我未来的社会分工,以及每个人身处的那张大网。
和菜头可能会最后说一句:别寄希望于滑板鞋能踢开时代的门,无人出租车来了,你愿不愿尝鲜,科技的车轮已经不等人了。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