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到底输给了谁
短短几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就从占有八成份额,摔到了剩下不到百分之五,几乎是被人一脚踢出了局。这跟头栽得实在太狠,让人想不通。
很多人都说,是日本人把我们打了回来。但事情真就这么简单吗?回头去看那段历史,你会发现,最要命的刀子,根本不是对手递过来的,而是我们自己人捅向了自己人。越南这个骑在摩托车上的国家,恰好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
风口浪尖上的中国制造
故事得从1999年说起。那会儿的越南,满大街跑的都是日本摩托。本田、雅马哈这些牌子,东西确实好,质量过硬,占了市场九成八的份儿。但它有个要命的缺点,就是贵。
一辆车要卖两千多美元,可一个越南普通家庭,一个月累死累活也就挣个两三百美元。这意味着一辆摩托车,是很多人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市场上有巨大的口子,就看谁有本事来填。
中国的厂家们看到了这个机会。重庆的力帆,济南的轻骑,带着一个谁也挡不住的武器就杀了进去:便宜。当一辆只要七百到一千二百美元的中国摩托摆在越南人面前,整个市场瞬间就被点燃了。
这个价格,连日本车的一半都不到,让无数越南人拥有自己第一辆摩托的梦想,一下子就实现了。特别是广西、云南这些离得近的厂家,仗着运费低,更是把车子铺满了越南的城市乡村。
那时候的中国摩托,不仅便宜,动力和配置也够用,性价比直接拉满。不到三年,中国品牌就横扫了整个越南市场,份额从零冲到了百分之八十。光是2002年,重庆一个地方出口的摩托车就卖了3.2亿美元。
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中国制造的伟大胜利,但谁也没想到,这场狂欢的背后,早就埋下了崩盘的种子。
价格战打到最后,没人是赢家
一块肥肉,自然会引来一群狼。越南市场的巨大利润,让国内数不清的摩托车厂都红了眼,不管有实力的没实力的,全都一窝蜂地冲了进去。
市场就那么大,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为了抢地盘、抢订单,除了降价,大家似乎也想不出别的招了。一场简单粗暴,甚至可以说是惨无人道的“价格战”就这么开打了。
你卖八百美元,我就敢卖七百。他卖七百,那边就有人挂出五百的牌子。这场自己人跟自己人拼刺刀的战斗,很快就杀红了眼。摩托车的价格就像坐了滑梯一样往下掉,最后竟然出现了180美元一辆的离谱报价。
180美元,连当初日本车价格的零头都不到。价格都杀成这样了,利润从哪来?答案只有一个:从成本里抠。于是,一场关乎产品质量的“比赛”,又开始了,只不过这次是比谁的底线更低。
为了省钱,有的厂家用劣质钢材去做车架,那种车架子,稍微一碰就可能变形。为了省运输和关税,有的企业干脆把零件拉到越南,找当地的小作坊去组装。那些地方出来的车,工艺粗糙,质量根本没法保证。
更过分的是,有些厂商眼看没钱赚,干脆动起了歪心思,直接仿冒本田、铃木的商标,拿假货去骗人。这么一来,算是彻底把“中国摩托”这块招牌给砸了个稀巴烂。
越南消费者彻底失望了。他们发现,当初以为捡到的便宜货,现在成了一堆堆的麻烦。车子毛病不断,还没地方修。信任一旦没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也就在这时,越南政府出手了,对进口摩托车加了百分之三十的关税。这一下,中国摩托车连最后的价格优势也快保不住了。
你在内斗,人家在练功
就在中国厂家们为了谁能多卖几辆车而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被我们用价格战打蒙了的日本企业,又悄悄地回来了。但他们这次回来,路数完全变了。
他们没有跟着降价,而是冷眼旁观着这场混战,然后把力气花在了两个地方。第一,是老老实实地研究越南的路况和用户,把产品质量做得更扎实、更耐用。
第二,也是最狠的一招,是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当越南人正为中国摩托的各种小毛病和修车无门而烦恼时,本田突然宣布,所有本田摩托,提供“三年免费保修”。
这个承诺,直接打在了中国品牌的七寸上。它告诉所有消费者:买我的车,你放心骑,出了问题我管到底。对于那些被劣质产品伤透了心的用户来说,这种安全感,比任何花里胡哨的低价都有吸引力。
人心就这么一点点地回去了。消费者开始重新选择质量可靠、服务有保障的日本品牌。等到中国厂家们从内斗的废墟里抬起头来时才发现,市场已经不属于他们了。
这场价值十几亿美元的溃败,说到底,其实跟日本人没太大关系。是我们自己,用一场毫无底线的内卷,亲手葬送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二十多年前的故事,现在听起来,是不是也觉得有点熟悉?你怎么看这事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