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懂车帝发的问界m9消失的前车视频?

近期,懂车帝发布的问界 M9 高速智驾测试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当模拟前车突然变道露出静止假车时,问界 M9 的智能驾驶系统出现明显决策迟滞,最终在驾驶员干预下才避免碰撞。这一事件犹如一面技术照妖镜,不仅折射出华为 ADS 3.0 系统的真实水平,更暴露出当前智能驾驶行业的深层矛盾。

如何看待懂车帝发的问界m9消失的前车视频?-有驾

一、测试场景还原:数据背后的技术博弈

从测试数据看,问界 M9 面临的挑战极具典型性:前车变道前仅保持 4 段虚线(约 18 米)的跟车距离,变道后留给系统的刹车距离骤降至 6 段虚线(约 27 米),而此时车速高达 123km/h。这种 “极限施压” 的测试设计,本质是模拟现实中最危险的高速加塞场景 —— 当驾驶员因前车遮挡失去视野时,智驾系统能否在 0.8 秒内完成目标识别、路径规划和制动执行的全流程。

如何看待懂车帝发的问界m9消失的前车视频?-有驾

特斯拉 Model X 的对比更显差距:后者在相同测试中因提前识别静止假车,从 115km/h 到刹停仅需 11 段虚线(约 49.5 米),且全程未触发驾驶员干预。这种差异既源于纯视觉方案与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路线分野,也暴露了华为 ADS 3.0 在 “超视距预判” 算法上的短板 —— 即便配备 192 线激光雷达,系统仍未能在目标露出瞬间完成 3D 建模与风险评估。

如何看待懂车帝发的问界m9消失的前车视频?-有驾

二、技术架构剖析:冗余感知与算法瓶颈

问界 M9 的硬件配置堪称豪华:3 颗激光雷达 + 11 颗摄像头 + 12 颗超声波雷达构成 540° 感知网络,理论上可探测 250 米内的细微障碍物。但测试结果表明,这套系统在以下环节存在缺陷:

动态目标优先级排序:当左侧车道出现加塞车辆时,系统误判为 “高风险目标”,导致对静止假车的识别延迟。这种决策逻辑与人类驾驶员 “优先处理静态障碍物” 的直觉相悖,暴露出算法训练数据中静态目标样本不足的问题。

如何看待懂车帝发的问界m9消失的前车视频?-有驾

制动策略保守性:系统在碰撞前 0.3 秒才启动 AEB(自动紧急制动),制动力度仅使车速从 123km/h 降至 114km/h,远未达到物理极限。这种 “留有余地” 的设计虽符合 ISO 21448 预期功能安全标准,却在极限场景下放大了风险。

人机协同机制失效:驾驶员在系统发出接管提示后 0.6 秒才介入,这段时间差恰好处于人类反应的生理极限。这警示我们:现有 HMI(人机交互)设计仍需优化,例如通过触觉反馈方向盘实现 “强制接管”。

如何看待懂车帝发的问界m9消失的前车视频?-有驾

三、行业启示:从参数军备到场景深耕

这场测试撕开了智能驾驶行业的三重伪装:

硬件堆砌的伪命题:问界 M9 的激光雷达点频达 184 万点 / 秒,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但测试中仍出现 “漏检”,证明传感器性能提升不等同于系统可靠性增强。真正的突破在于算法对多源数据的融合效率,而非单纯增加硬件数量。

如何看待懂车帝发的问界m9消失的前车视频?-有驾

场景定义的话语权争夺:当前车企普遍采用 “场景库” 竞争策略,华为 ADS 3.0 宣称覆盖 1000 + 场景,但其训练数据中 “静止车辆” 样本占比不足 0.3%。反观特斯拉 FSD V12,通过影子模式积累的真实事故数据,使系统在类似场景的处理成功率提升 47%。

责任边界的模糊地带:公安部交管局最新声明强调 “脱手脱眼将担责”,但测试中问界 M9 的 HUD 界面未明确显示 “系统不可用” 状态,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成为未来法律纠纷的导火索。行业亟需建立统一的 L2 + 级系统警示标准。

如何看待懂车帝发的问界m9消失的前车视频?-有驾

四、用户视角:理性看待技术跃迁

对于消费者而言,此次测试传递出两个关键信号:

智能驾驶的阶段性本质:即便配备激光雷达,当前系统仍无法应对所有长尾场景。正如问界官方在长沙火灾事件中强调的 “电池包未燃烧”,技术宣传应回归辅助驾驶的本质定位。

驾驶习惯的范式转移:测试中问界 M9 的 “变道避障” 策略,要求驾驶员重新学习 “信任但不完全依赖” 的新驾驶哲学。建议用户在启用智驾时,将双手置于方向盘 3/9 点位置,保持对路况的预判能力。

如何看待懂车帝发的问界m9消失的前车视频?-有驾

结语:技术进化的必经之路

问界 M9 的这次测试失利,恰是智能驾驶技术进化的缩影。华为 ADS 3.0 暴露的问题,本质是从 “实验室验证” 到 “真实世界适配” 的阵痛。值得关注的是,问界已启动 ADS 4.0 的 OTA 升级计划,通过引入端到端大模型提升无图导航能力。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硬件参数的比拼,而是算法能否像人类驾驶员一样 “走一步想十步”。

如何看待懂车帝发的问界m9消失的前车视频?-有驾

作为消费者,我们既要为技术突破欢呼,更需保持清醒认知:在 L4 级完全自动驾驶到来前,智能驾驶始终是 “带刺的玫瑰”—— 它能让驾驶更轻松,却永远无法替代人类对生命的敬畏。这场测试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提醒整个行业:技术迭代可以飞速,但安全底线必须坚守。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