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加油又能换电?吉利豪越R7,这个名字一出来,我就愣了三秒。不是因为它帅,而是因为它“贪心”。增程发电、支持换电、还能加油——这哪是造车,简直是把比亚迪、理想、蔚来的看家本领全打包塞进一台SUV里。工信部最新申报信息实锤了它的存在,车型定位写着“换电式增程插电混合动力多用途乘用车”,光这串名词就够念半分钟。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一次对用户痛点的精准围剿:既要没里程焦虑,又要补能快,还嫌充电麻烦?行,我全给你安排上。
可问题是,“全都要”就一定“都好用”吗?我翻遍申报资料、对比竞品数据,也试着代入一个普通家庭用户的视角去想:这车到底是不是真香?还是只是听起来香?
外观:低调的极简主义,藏着风阻的秘密
第一眼看到豪越R7的申报图,我脑子里蹦出两个字:熟悉。封闭式前脸+贯穿灯带,侧面溜背造型+隐藏式门把手,尾部还有个小尾翼和贯穿尾灯——这不就是睿蓝7的“运动Plus版”吗?但细看又有不同。它的线条更紧绷,轮毂造型也更偏向低风阻设计,目测风阻系数应该能压进0.28Cd以内。别小看这个数字,风阻每降低0.01,高速续航就能多跑几公里,尤其对一台主打“电驱为主”的增程SUV来说,这细节很关键。
它的车身尺寸是4680×1892×1650mm,轴距暂无相关数据。横向对比比亚迪宋Pro DM-i(4738×1860×1710mm),豪越R7略短但更宽,姿态更低趴,走的是“轿跑SUV”路线。这种设计取舍很明显:牺牲一点头部空间,换更好的操控和视觉美感。适合那些不喜欢“面包车感”的年轻家庭用户。
动力系统:增程+换电,吉利的“组合拳”有多狠?
这才是豪越R7的“王炸”。它搭载一台1.5L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82kW,关键来了:这台发动机不参与驱动,只负责发电。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一台“自带油箱的增程器”,和理想ONE、深蓝SL03增程版是同一逻辑。
但吉利玩得更狠——它支持换电。网传换电时间约3分钟,直接对标蔚来。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既可以像纯电车一样去换电站“咔哒”换块电池走人,也可以在没换电站的地方加油,让增程器继续发电。“双补能”模式,把用户的自由度拉满了。
这里有个隐藏逻辑:换电车型的电池包通常较大。如果豪越R7真能实现3分钟换电,那它的纯电续航大概率不会低于300公里,甚至可能做到400公里以上(WLTC工况)。这样一来,日常通勤完全可以当纯电车用,周末长途加油也不慌。小油箱+大电池的组合,既降低整车重量,又减少用户对加油站的依赖。
但问题也来了:换电站覆盖够吗?目前吉利旗下的睿蓝汽车虽然有换电网络,但规模远不及蔚来。如果用户住在三四线城市,可能面临“能换电却没站可用”的尴尬。这就像手里有把好枪,但子弹太少。
和谁比?比亚迪宋Pro DM-i vs 吉利豪越R7
我们拿它最直接的对手——比亚迪宋Pro DM-i来对比,看看“插混”和“换电增程”到底谁更实用。
维度 比亚迪宋Pro DM-i(冠军版) 吉利豪越R7(申报信息)
动力形式 插电混动(PHEV) 增程式+换电(REEV)
发动机 1.5L骁云插混专用 1.5L自吸(增程器)
驱动方式 可油可电,发动机可直驱 纯电驱动,发动机只发电
纯电续航 71km / 110km(NEDC) 暂无数据,预计≥300km(WLTC)
补能方式 充电+加油 换电+加油(或充电)
用车成本 低(亏电油耗4-5L/100km) 预计更低(纯电为主)
价格区间 12-14万元 预计10万出头起
关键差异在哪?
驾驶质感:宋Pro DM-i在高速时发动机会介入直驱,偶尔有顿挫;而豪越R7全程电驱,理论上平顺性更好,NVH控制更有优势。
补能效率:宋Pro DM-i快充也要30分钟以上,而豪越R7换电3分钟搞定,时间就是金钱,尤其对营运车辆或时间敏感用户。
使用场景:如果你每天通勤50公里内,豪越R7几乎不用加油,电费比油费便宜太多;而宋Pro DM-i的纯电续航较短,多数时候还是得烧油。
但反过来说,比亚迪的三电技术更成熟,全国服务网点多,保值率也更高。豪越R7作为“新物种”,可靠性、后期维护成本、电池衰减等问题,还需要时间验证。
换电+增程,是未来还是噱头?
我问过一位睿蓝7的车主老李,他说:“换电确实快,但最烦的是规划路线,得绕路去换电站。”他现在基本还是在家充电,只有长途才换电。这说明什么?换电的优势,只有在补能网络足够密集时才能真正释放。
而豪越R7的“增程+换电”模式,本质上是在为换电网络不完善做兜底。你可以在城市用换电,出城就加油,灵活性极高。这思路很像手机的“快充+无线充”——多一种选择,就少一分焦虑。
但从行业角度看,换电模式一直没成为主流,核心是“标准不统一”和“成本太高”。蔚来坚持换电,靠的是高端定位和用户订阅服务;而吉利想把换电下沉到10万级市场,能不能跑通,是个巨大的商业挑战。
价格猜想:车电分离会是“王炸”吗?
目前豪越R7价格未公布,但我猜会有两种玩法:
整车销售:预计起售价10-12万,略高于宋Pro DM-i,但纯电续航更长,有一定竞争力。
车电分离:参考蔚来和睿蓝模式,车和电池分开卖,电池可租可换。如果真这么玩,裸车价可能杀进9万元内,对预算有限的年轻人极具吸引力。
但车电分离也有坑:电池租赁费、换电服务费、电池健康度监控,这些后期成本得算清楚。别光看买车便宜,结果月月交“电池月供”。
安全与操控:电车的“隐形门槛”
作为一台增程SUV,豪越R7的电池包大概率放在底盘,重心低,过弯稳,这是电车的天然优势。但申报信息没提是否搭载L2级辅助驾驶、有没有动态稳定控制系统(ESP),这些对家庭用户很重要。毕竟,再快的补能,也比不上一脚刹车来得实在。
另外,增程器虽然不驱动,但发动机工作时的噪音和震动控制,也很考验吉利的调校功力。我试过某款增程车,低速安静如纯电,但高速发电时车内嗡嗡声明显,影响体验。希望豪越R7别翻这种“低级”车。
理性消费:你会为“全都要”买单吗?
说到底,豪越R7的出现,不是为了打败谁,而是为了给用户多一个选择。它不完美——换电站少、技术新、品牌力不如比亚迪——但它精准打中了“既要续航长、又要补能快、还不想充电”的用户需求。
如果你生活在换电站覆盖区,日常通勤为主,偶尔跑长途,那豪越R7的“增程+换电”组合拳,确实香。
但如果你更看重品牌、保值率、维修便利性,那宋Pro DM-i依然是稳妥之选。
“全都要”的背后,是更高的系统复杂度,也可能意味着更高的维护成本。这就像手机装了太多APP,运行快但容易卡。吉利的工程师是不是天才?我觉得是敢想敢干的“实用派”。
最后,聊聊你的选择
所以问题来了:
你会愿意尝试这种“加油+换电”的新物种吗?
如果价格和宋Pro DM-i差不多,你会选更“新”的豪越R7,还是更“稳”的比亚迪?
你觉得换电模式,未来能普及到10万级家用车市场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是爱扒车的科技老铁,下次咱们聊聊:为什么国产车越来越喜欢“堆配置”?
(P.S. 有朋友问我试驾过豪越R7吗?老实说,还没。等实车出来,我一定第一时间冲去体验,到时候带你们看换电全过程,顺便听听增程器发电时有多安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