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小米SU7 Ultra车主集体吐槽车机更新“背刺”老用户。
这事说起来挺有意思,原本标榜“顶配性能”的百万豪车,突然给马力套上枷锁,硬生生把1548匹的狂暴动力砍到900匹,还得车主去赛道刷成绩才能解锁。
这操作直接让车友群里炸开了锅,有人翻出购车合同里的条款质问,有人晒出方向盘上的“为性能而生”标语调侃,更多人则是满脸问号——这到底是买车还是买了个需要通关的电子游戏?
事情发酵后,小米汽车连夜发声明道歉,承认这次更新确实考虑不周。
据内部人士透露,原本设计“排位模式”的初衷是想通过赛道成绩筛选真正懂车的玩家,结果执行时没和用户充分沟通,直接搞了个“一刀切”锁马力。
更让人无语的是,首批车主提车才没多久,就碰上这种“官方背刺”,有位杭州车主在维权群里吐槽:“我花42万买的是顶配性能版,现在倒好,马力跟开老年代步车似的,这算不算消费欺诈?”
这事让我想起前些年手机厂商锁性能的骚操作。
当年某品牌旗舰机为了推广自家游戏平台,偷偷给老机型降频,结果被用户抓包后股价大跌。
如今汽车行业玩起这招,影响可要大得多——毕竟车是真金白银买来的交通工具,不是说刷个系统就能当玩具的。
更关键的是,小米作为科技公司跨界造车,本应更重视用户体验,结果反而犯了传统车企的老毛病:决策时关起门搞开发,出了问题才想起公关灭火。
无独有偶,这边马力锁争议还没平息,那边碳纤维挖孔机盖又出幺蛾子。
有博主拿鼓风机对着价值4.2万的碳纤维机盖猛吹,结果纸巾纹丝不动;更有车主亲自拆解,发现所谓“双风道导流设计”根本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这让我想起装修市场常见的套路:商家拿着效果图忽悠人,实际交付时要么材质缩水,要么功能阉割。
不同的是,装修翻车最多闹心几天,汽车设计缺陷可是人命关天的事。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两件事暴露出小米汽车的产品逻辑存在根本矛盾。
作为标榜“用户共创”的科技公司,他们既想用极致性能吸引发烧友,又怕用户滥用高配功能影响品牌形象;既想通过OTA升级玩些花活,又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恰恰是产品开发的大忌。
就像这次锁马力事件,如果真想做赛道模式,完全可以学学保时捷的驾驶学院模式——用户完成培训认证才能解锁性能,既保证安全又维护了用户体验。
从法律层面看,这次事件可能涉及合同违约。
购车合同中明确标注的“最大马力1548匹”,现在通过软件限制实现,本质上属于单方面修改合同条款。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的不公平规定。
虽然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维权案例,但已有律师表示接到咨询,不排除后续会有集体诉讼。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用户信任危机。
汽车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律:首批车主往往是品牌最忠实的拥护者。
小米本想靠SU7 Ultra树立高端形象,结果这波操作很可能让忠实粉丝寒了心。
有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现在的智能汽车就像装了轮子的智能手机,但汽车的使用周期是手机的5倍以上,用户对“系统更新”的容忍度更低。
如果车企把手机行业的OTA套路搬到汽车上,迟早要付出代价。
回看整个事件,小米的危机公关其实有可取之处:24小时内承认错误、暂停推送、承诺解决方案。
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他们似乎没搞明白“用户共创”的真正含义。
真正的共创不是推送更新时让用户勾选同意协议,而是要把用户需求纳入产品设计的每个环节。
就像蔚来汽车做的NIO Day,每年都让车主参与产品规划;极氪的“用户委员会”甚至能直接否决不合理的功能设计。
站在行业角度看,这场风波给所有新势力车企敲响警钟。
当汽车从机械产品变成智能终端,车企获得的不仅是数据红利,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特别是涉及到动力系统这种核心安全部件,任何软件更新都必须慎之又慎。
大众集团前CEO迪斯曾说过:“我们卖的不是软件,是钢铁之躯的安全承诺。”这句话放在当下智能汽车时代,显得尤为深刻。
这场风波最终会如何收场?
按照小米目前的进度,4-8周的新版本开发周期,足够让吃瓜群众把这事翻出十个新花样。
但比等待更重要的,是这件事给整个行业留下的思考:当科技创新的速度远远超过用户认知时,企业该如何平衡产品迭代与用户体验?
当商业利益与用户信任发生冲突时,车企的选择题应该怎么解?
各位看官老爷,您怎么看这事?
是支持小米“先斩后奏”的激进策略,还是觉得必须给车主个说法?
要是您刚提车就遭遇这种“官方背刺”,会考虑用法律武器维权吗?
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