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硝烟散尽,日本汽车工业百废待兴。军用设备生产遭禁,民用市场又一片萧条,战前残存的车辆也早已老化报废。就在此时,一个转机出现了——美军急需轻便可靠的四驱车辆,应对东亚地区的运输任务。为了降低运输成本,美方决定在日本本土寻求生产合作,由此拉开了Mitsubishi-CJ3诞生的序幕。
三菱汽车抓住了这个机遇,获得了CJ3型四驱车的生产许可。这款车型的原型是美国威利斯公司的CJ-3A,继承自二战中的Willys MB。三菱得以在国内进行本地化制造,由此诞生了该公司的首款四驱车,也可视为日后三菱SUV传统的源头。
Mitsubishi-CJ3的外观延续了美式吉普的风格:平直车身、圆灯、外露翼子板与简洁车尾。多数零件源自美方,仅发动机盖上的“三菱”标识表明其日产身份。搭载2.2升汽油机,72马力,因结构调整引擎盖略高。
车内设计极简,仅两座椅与开放货箱,配有基础仪表和分时四驱操作杆。初期为左舵设计,无硬顶,仅有帆布篷遮蔽风雨。1951年投产后,CJ3开始用于林业、山区运输等领域。随着政策放宽,1955年旅行版推出,增强乘用性;60年代又衍生皮卡型,服务农业与物流。
1956年,CJ3推出柴油版,尽管仅有56马力,却因低油耗与高扭矩在亚洲市场逐步站稳脚跟,出口至越南、菲律宾、缅甸等地,用于运输与基建。随着需求变化,CJ3持续优化,采用硬顶、丰富配置,机械结构依旧可靠,便于维护。
Mitsubishi-CJ3不仅推动了CJ3本地化发展,也为三菱四驱技术打下基础。后续J10、J20系列延续其路线,终促成1982年帕杰罗的问世,将三菱四驱推向全球。CJ3虽简朴,却是四驱民用化的重要起点。
Mitsubishi-CJ3的历程,是日本战后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发展的缩影。它帮助三菱立足国内市场,也开启了日本SUV制造的大门。这款车虽不耀眼,却以其耐用、可靠、易修的特性,成为东亚受信赖的工具车之一。回望Mitsubishi-CJ3,它不仅是一辆车,更是一段工业重建的见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