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正面猛撞重卡,四个轮子竟然全都飞起来,驾驶室直接塌进理想的挡风玻璃前,这惊悚一幕后,乘龙卡车方反手表示“被摆了一道”并已启动法务程序。
新车与“钢铁巨兽”对决的镜头在网上刷屏,网友炸锅,质疑与争议随之而来。
说实话,这事儿看起来就像一场现场大型“魔术表演”。
理想i8这波操作把新车上市直接推向热搜,7月29号晚上,理想汽车发布会现场冷不丁就甩出来个极限碰撞视频,车头对着车头,SUV怼重卡,不玩虚的。
视频一放,全场愣住了:重卡怎么飞起来了?
更诡异的是驾驶舱跟货箱彻底分了家,驾驶室斜趴在理想i8的前挡上。
这一幕,把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都看傻了。
大家下意识第一反应不是夸理想安全,而是怀疑视频的真实性。
这事一发酵,网友直接逮着乘龙卡车问“你家卡车咋能被撞成这样?”
甚至有人调侃,理想i8是不是学了《变形金刚》?
一时间舆论两极分化,有人感慨理想i8的安全性能堪比坦克,也有人认为这纯属发布会精心包装的“视觉剧本”,真实情况恐怕没这么神。
更巧的是,原版视频里乘龙卡车logo醒目地露着,惹得乘龙卡车官方抖音号急了,直接留言:“被摆了一道,法务正在处理!”
有工作人员也表示,乘龙卡车所有车辆都顶着“安全至上”的名头,每辆都严格质检。
而且他们会实锤跟进,有消息就第一时间发。
自动解锁的车门,弹开的门把,9个气囊齐开、电池包毫发无损——这些画面确实震撼人心。
但问题也来了,越来越多网友开始追问:这样的对撞到底有没有“剧本”?
不少汽车圈老玩家分析重卡被撞飞存在技术疑点,质疑视频中的重卡驾驶室锁止结构根本没发挥作用,怀疑有“人为拆卸”。
否则哪能轻易一撞就人车分离?
甚至有网友半开玩笑说,这是物理规律被按在地上摩擦。
还有专业人士提出,正常情况下卡车头部结构刚性大,不太可能像视频那样散架。
这让整个碰撞测试的公正性、规范性被推上了火山口。
碰撞事件背后的“真相”,理想汽车到现在还是没有作出正面回应,不光车企,连测试场地标识为“SUPERCRASH超级试验”的中国汽车研究院也沉默着,仿佛默认大家继续猜测。
乘龙方面表现反而相当活跃,不停样发声:“我们品质过硬,绝不马虎”,可惜这次却意外成了众矢之的。
从横向对比来看,汽车圈类似的大跨度碰撞测试并非头一次激起千层浪。
今年八月初少林寺的网红武僧秋风因网约车追尾货车不幸身亡,还有今年懂车帝30款新车“卡车钻撞测试”,豪车与老百姓常开的车都没能在死亡陷阱前全身而退。
连续的事故与测试,其实暴露出的,是国人面对“大货车魔咒”的集体焦虑——我们需要更安全的乘用车,更规范的测试,更靠谱的卡车防护措施。
回头看理想i8这组“猛操作”,无疑还埋下了两个现实难题。
第一个难题:真实的车辆碰撞到底该怎么评判?
测试标准到底靠什么来定义?
你说你的CTB一体化电池包和强化底盘真的能扛住钢铁洪流,观众却怀疑你这套极限表演是不是提前卸了对方配重。
如同行业内流行那句话:“碰撞测试是汽车界的高考,作弊只会误人子弟。”
而此事也直接把所有人的目光都拉到了碰撞测试的真实、公正和规范性上。
还有一个问题浮现——车企安全宣传是不是越来越“卷”,以至于开始在宣传层面直接玩极限刺激,造成大众的误解或对别的品牌产生无端质疑?
对比权威报告,今年《中国汽车测评报告(2025)》已显示,儿童假人约束系统得分已达90%,可是对于超高速、卡车等极限工况,国内大多数主流车型依然表现一般化。
比如2024年懂车帝的卡车钻撞测试里,即使是豪门品牌也没能及格,60码时平均得分只有45%。
不得不说,与其大造声势,不如踏踏实实推动检测标准和安全防护设计革新。
从顺丰、京东、德邦等大客户常年与乘龙卡车打交道不难看出,重卡对于社会物流的安全意义远超一场发布会的“现象级冲击”。
而发布会一时的热度再高,最终还是要由真实的交通案例和量产车的安全性能来印证。
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看完这场“理想轰炸”后我的内心是复杂的。
一方面不得不佩服理想i8确实在安全领域玩出了新花样,起售价还压到了32.18万元,续航猛冲720公里,让很多家庭用户很心动。
但假如这一切只是秀场上的表演,那么当我们的生活真的发生不幸的“一撞”,谁能负责?
谁能还原那个决堤时刻的真相?
我想,这才是每个普通人在围观热搜背后,真正最关心的隐忧。
如今汽车测试的争议没有落幕,但我们的生活每一天都要与大车小车擦肩而过。
汽车厂商在做安全宣传时是不是能走得更稳些、真诚些?
监管和测试规范能不能给消费者更多信心?
面对“安全”这个人命关天的大事,测试该有的公平、透明、敬畏,都不能少。
理想i8与重卡对撞留下的,不只是一个“爆款画面”,更多是有关安全的真问题。
希望这场争议能逼出更严谨的碰撞标准和行业思考——让安全不止停留在发布会上的震撼,而是成为每个司机和乘客的日常底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