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下午,一列载有22个20英尺,集装箱大米、面粉等,初加工食品的粮食专列,从安徽阜阳谢桥货运站开出,驶向江苏启东吕四(港)站,这批货物随后将驳运至上海,通过安通物流快航班轮,发往福建、广东、广西等三省多地,标志着长三角首趟多式联运,“一单制”粮食专列成功起运。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如何把粮食快速、低成本地运送到需要的地方,一直是重要课题。这一新模式的运行,不仅体现出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优势,也响应了国家对于现代物流体系提质增效的要求,为粮食运输开辟了一条高效便捷的新通道。
长三角地处中国东部中心,河网密布、港口众多,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具有发展多式联运的天然优势。这里既是粮食主销区,也紧邻安徽、江苏等产粮大省。通过铁路衔接水路,能够充分发挥铁路长距离运输稳定、水路运输成本低的双重优点。正是这种地理条件,让长三角成为推行“一单制”多式联运的理想试点区域。
国家近年来多次提出要优化运输结构,发展多式联运,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传统运输方式中,客户需要分别联系铁路、港口、船公司等多种承运方,流程复杂、耗时冗长、成本高昂。而“一单制”实现了“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次结算”,极大简化了手续。客户只需对接一方,便可享受从起运到目的地的全程服务,包括运输、装卸、跟踪等各个环节。这不仅减轻了企业的操作负担,也更符合现代物流体系高效、集成的发展方向。
这趟“一单制”粮食专列载有22个集装箱的大米、面粉等初加工食品,从阜阳谢桥站出发,至吕四港站后转驳轮船,最终运往南方多地。与传统全程水路相比,运输时间减少7天,综合成本下降10%。对粮食这类时效性较强的物资来说,速度提升意味着更好的保鲜度和更低损耗,成本降低则直接让利给生产者和消费者。
此外,今年4月安徽蚌埠站就曾试运营类似业务并取得良好反响。此次专列的开通,标志着该模式首次以整列方式在长三角地区投入粮食运输,为区域粮食物流提供了全新选择。
多式联运“一单制”粮食专列不仅充分发挥了长三角的地理与交通优势,也完全呼应国家对于建设高效、绿色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它有效提升了运输效率、降低了综合成本,为保障粮食供应、支持乡村振兴贡献了切实力量。未来,随着这类模式的推广,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粮食运输体系或将迎来更深层次的优化升级。(陈震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