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启程:一场蓄谋已久的出发
清晨六点,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我站在小区门口,看着好友陈磊骑着一辆崭新的公路车从巷口拐出,车轮在晨光中划出一道银线。他甩了甩头盔上的反光条,咧嘴一笑:“老张,等你半天了,今天可别再找借口迟到!”
我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谁迟到谁知道——不过话说回来,真去紫蓬山?那地方听说弯道多得像迷宫。”
“正因如此才要去!”他眼睛亮了起来,“赛道设计专业,封闭管理,安全又有挑战性。咱们练了半年,不就等这一刻?”
我点点头,心里却有些打鼓。虽然平时也爱骑行,但真正上专业赛道还是头一回。车子后备箱里那辆碳纤维公路车,是我攒了三个月工资换来的“战马”,今天终于要真正驰骋了。
二、抵达:初见赛道的震撼与忐忑
九点整,我们抵达合肥紫蓬山汽车公园。园区入口处,巨大的赛道指示牌映入眼帘——“国际标准自行车赛道,全长3.8公里,含12个复合弯道”。远处,几辆山地车正疾驰而过,轮胎碾压沥青的声音带着金属般的清脆。
“走,先办手续!”陈磊利落地掏出身份证登记,我也跟上。工作人员递来两张手环和一份安全须知,语气平静:“新手建议先绕外道适应,内道限速40以上。”
我捏着手环,指尖微微发汗。环顾四周,已有不少骑行者陆续入场,有年轻人结伴而来,也有中年人独自调试装备。阳光洒在赛道上,反射出灼目的光,仿佛在无声挑衅:敢不敢来?
“怕了?”陈磊挑眉看我。
“谁怕了?”我挺直腰板,“只是……这坡度看着有点陡。”
“陡才有意思。”他戴上护目镜,“记住,重心放低,入弯前减速,出弯加速——别想着一口气冲到底。”
我深吸一口气,推车走向起点区。心跳不知何时加快了节奏,像是擂鼓,又像在倒数。
三、驰骋:速度与意志的较量
第一圈,我小心翼翼地贴着外道骑行。风从耳边呼啸而过,两侧绿化带飞速后退。进入第一个S弯时,我下意识捏紧刹车,车身微微侧滑,险些失控。
“稳住!压重心!”陈磊在我身后大喊。
我咬牙调整姿势,身体向内倾斜,膝盖几乎擦地。刹那间,一种奇异的平衡感涌上全身——原来不是躲避弯道,而是拥抱它。
第二圈,我尝试切入内道。速度提上来后,世界仿佛被压缩成一条流动的隧道。心跳与车轮转速同步,每一次蹬踏都像在对抗地心引力。经过一个长达百米的下坡直道时,我几乎腾空而起,风撕扯着衣角,快意如潮水般涌遍四肢。
“这才叫骑行!”我在心里呐喊。
可就在第三圈接近尾声时,一个右急弯让我措手不及。前轮打滑,车身剧烈晃动。千钧一发之际,我猛地回正方向,靠本能稳住平衡。停下后,双手还在颤抖。
“怎么样?”陈磊追上来,脸上带着笑。
“差点飞出去……”我喘着气,却忍不住笑了,“但……真爽!”
他用力拍了下我的肩:“这就对了!骑行不是为了不摔,是为了征服那种快要失控却又掌控一切的感觉。”
我望着蜿蜒的赛道,忽然明白:恐惧从未消失,但它已被勇气覆盖。
四、归途:汗水浇灌的满足
午后两点,我们结束骑行,坐在园区休息区的长椅上。阳光斜照,树影斑驳。我拧开一瓶运动饮料,冰凉的液体滑入喉咙,疲惫中透着酣畅。
“下次带小宇一起来吧,”陈磊望着远处赛道,“他总说没时间,其实缺的就是一次突破。”
我点头:“是啊,有时候人不是不想动,是缺一个推他一把的人。”
回家的路上,车窗外风景流转。我闭上眼,脑海中仍是那一次次入弯的惊险、加速的快感、风掠过面颊的触感。这不是简单的运动,而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旅程——在速度中找回专注,在挑战中重拾信心。
五、赛道之外,皆是人生
紫蓬山的赛道终会留在身后,但那份冲破犹豫、直面挑战的勇气,已悄然扎根心底。骑行不只是双腿的律动,更是心灵的释放。当我们在弯道中学会平衡,在直道上敢于冲刺,生活中的那些“陡坡”与“急弯”,似乎也不再那么可怕。
下一次,我想我会更早出发——因为真正的乐趣,从来不在终点,而在全力奔赴的路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