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车市的天平已经悄然发生变化。电动车的受众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不少销售新款的车行都在强调续航、快充,似乎燃油车的身影逐渐被边缘化。坐在销售顾问身旁,我问他,你觉得什么时候燃油车还能再撑几年?他一脸无奈,估算,大概剩下三四年吧,关键看政策和。这让我心里一震。
我曾经用手指点着一张图,从每升6元涨到8元,大约节省了10个多小时的工作时间在加油上(这段先按下不表),感觉生活被油钱压得喘不过气。看着身边的车友们,除了家里老爷子还在坚持开旧车以外,年轻人基本上都更倾向电动车。一个物流朋友感叹,干活,油钱都要裁掉,电动车维护省事多了。但内容还远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简单。
那天,我翻了下自己的资料夹,看到一张手绘的燃油机剖面图,拆开来看,就像分解一个奇特的机械结构。虽然是手绘,但能一目了然:内燃机复杂得像个迷宫,各个腔体与管路交错,整回来还得用魔术师般的调校才能稳定工作。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拆灯泡,零件多到眼花缭乱。火花塞、正时皮带、油泵……这些都像机械的心脏。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燃油机内部的热效率是不是一直被我们低估了?我猜,可能估算40%-45%还偏保守。
实际上,很多人会觉得内燃机的热效率已经是极致了,但真相可能不止于此。百年努力,才从14%提升到45%,但这已经接近物理极限。我不太清楚,煤炭发电的热效率是多少,大概在35%~45%之间(这段估算/体感)。在比喻里,发电像是把煤翻炒,能炒出70%的能量,最后用电这个锅端到车上,充电损耗大约在10%-15%(估算)。一位同行说:整下来,发电、输电、充电这层,也能让能效折半。也就是说,一度电已经失去了不少能量。
换句话说,电动汽车的电机效率几乎封顶在97%以上(这基于实验室数据,实际使用可能只有94%左右,留个疑问),大概是燃油机的两倍。换算下来,用一度电能驱车6-8公里,按百公里能耗12度电算,150元左右能跑完,我大概算了下,成本比油车低了至少一半多(粗算的效果)。而油车,同样里程,要花费油费70元左右,当然波动会影响,但整体来看,电动车的经济优势显而易见。
也有人会说,充电桩不普及,农村偏远区还得靠油。对,没错。部分地区充电设施不足,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燃油车还得硬挺。但这个硬挺会不会形成一种边缘化状态?到2030、2040年,燃油车存量还能剩多少?我个人觉得,短期内可能还能依赖,但长远看,越来越像是一个看得见的最后一批。尤其是在政策强压下,像欧盟的禁售令、中国的限行措施,都让燃油车的末路变得更加清晰。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关于电池循环问题,没怎么想过:现在的电池,能支持2000次循环?我猜,经过优化后,实际上可能更长,或许2500次,都有可能。8年一循环,要换电池时,整体成本会大大降低。比起以前,电池价格从最初的400元/Wh,——现在已经回落到150元/Wh左右(这段估算/体感),未来可能还会更便宜。
我有个疑问:未来所谓的绿色能源背后,煤电发电效率到底合理不?我猜大概在40%左右(这估算,没细想过),如果电池充满电,再算上电力输送的损耗,最终能到达车上的能量,可能只剩70%多。换句话说,要真正做到97%的电机效率就像是用极致表现去映衬整体能源链的效率。
你会不会觉得,节能减排,谁更占优势?电车还是油车?我自己偏向电,但又不能忽视在某些场景里的刚需价值,比如偏远山区、特殊工业车辆,要换个角度看,燃油车虽然技术难以大幅突破,但它的基础极其稳固。说白了,就是换个场景,燃油车还能救命。
这让我好奇:谁能控得住这场能源变革的主动权——政策?市场?技术?还是变化的反扑?我真的没搞明白。有时候觉得,是不是我们对技术的期待太高,然后在实操上,依然还是靠经验谈——比如我自己试驾,感觉得出来,油车响应快,动力线性平稳,而电动车反应更快一些,但那声浪——谁不喜欢?这就像跑车的节奏感,能在那一瞬间感受到生命在流动。
说到这,忽然想到一个细节:为了赶上最后一波燃油车的狂潮,我是不是太偏激了?回头想,二三十年后,很多人都能接受电动车的无声快感。只剩下那个还在坚持的配置——比如越野车的驱动响应,就是一种快意。这让我意识到,技术不是只看效率,还涉及感官体验。
(这段先按下不表)看到未来的图景,从2040年起,燃油车成为收藏品似的存在,也不太难想象。就像蒸汽机一样,曾经的核心装备,现在只是怀旧。但,用我个人的感官,想象那种古典车的静谧声浪,偶尔飘过的引擎尾气味,可能仍会有一部分人留恋。
你觉得,谁先赢了这场能源变革的智慧较量?还是说,最终会是一种多元平衡?我在想,这个问题,就像那台转速老是不达标的燃油车,似乎也像是在等待、徘徊吧。让我留个悬念——在某个街角,可能还能看到一辆闪闪发光的V8引擎,就算快到古董了,谁知道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