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行业挑战,车企正从制造商转型为生态参与者,通过与充电网络协同创新,提升用户体验和产业竞争力,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
9月29日上午,在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设置的“整车企业充电生态圈构建”主题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执行秘书长邹朋、蔚来能源运营负责人刘云、吉利浩瀚能源副总经理李俊杰、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充电业务负责人陈春辉、广州小鹏智慧充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红、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CTO陈思、广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运营总经理谭明友、北京逸安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师方、领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营销副总裁张嘉琪等行业机构及企业代表聚焦这一主题,就整车企业充电技术创新、生态共建与行业未来等方向展开深入交流。
在论坛的开场致辞中,邹朋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突破四千万辆,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充电网络,预计2025年还将新增约五百万台充电设施,整体充电设施数量将达到两千万台。面对标准衔接、网络互通与技术创新等多重挑战,深化车企与充电生态的协同合作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课题。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执行秘书长邹朋
他进一步表示,整车企业正逐步转型为充换电生态的整合者,从自建充电网络到与其他车企共建共享,再到多方资源整合,车企的开放共享理念不仅提升了用户充电的便利性,还通过规模效应有效降低了社会运营成本。未来,“车网协同”关系将更加紧密,车企的场景需求将指引充电技术的研发方向,而完善的充电生态将反哺汽车产品的竞争力,推动产业形成共生共荣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论坛期间,还举行了整车企业充电专业委员会(筹)启动仪式。该委员会将作为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下属机构,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共同推动充电技术创新、标准统一、场景示范及互联互通等工作,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场论坛由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王磊主持。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王磊
车企引领充电生态创新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车网互动(V2G)及智能化充电系统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蔚来、吉利、广汽等车企纷纷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并在推动技术创新、标准建设与商业模式落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充换协同”与“车网互动”两大核心方向的深度融合,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还能推动能源系统的智能化与高效化,进一步促进绿色能源革命。
刘云表示,当前,充换电服务已经从传统的能源补给点发展为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智能化服务体系。蔚来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网融合,从而打造一个“可充、可换、可升级”的智慧能源生态。
蔚来能源运营负责人刘云
蔚来目前已在全国布局超过3500座换电站和2.8万根充电桩,并接入130万根第三方充电桩,形成了覆盖广泛的能源网络。通过“县县通”计划,蔚来深入1200多个区县,并沿国家高速干线建设了1000座高速换电站,提升了跨城出行的便捷性。
支撑这一庞大网络的,是蔚来从硬件、软件到运营的全链条能力。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换电站,结合大数据驱动的智能选址系统与数字孪生技术的运营平台,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与稳定性,确保场站远程实时运维。此外,通过“加电”App,用户能够享受便捷智能的补能规划服务。同时,蔚来独创的“车电分离”模式,解耦了汽车、电池和能源的绑定,减少了购车成本,延长了电池寿命,并提供灵活的储能单元,预计能为社会节约17%的电池资源。
面向未来,蔚来能源将聚焦“充换协同”和“车网互动”两大方向,推动换电与超充一体化,最大化服务能力,同时积极将换电站融入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对电网需求的精准响应。通过这种方式,蔚来希望实现电动车用户不仅能“用好电”,还能够参与到能源互动中,推动绿色能源转型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李俊杰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充电慢、找桩难等问题成为制约电动汽车销售的关键。接下来,具有主机厂背景的充电能源公司通过整合资源,构建车企充电生态圈,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
吉利浩瀚能源副总经理李俊杰
与行业普遍追求建站数量不同,吉利浩瀚能源坚持稳步扩展,每年新建400-500座充电站,优先布局城市生活圈,以解决用户日常补能需求。目前,已上线2000座充电站,部署5000多根超快充桩,并与50多家运营商合作,打造“自建+合作”的复合型服务网络。依托主机厂背景,吉利浩瀚能源在用户体验方面也展现独特优势。通过车机系统与充电生态深度融合,提供无感充电体验,用户可在车机大屏上完成从导航、寻桩到免密支付的全过程,提升充电便捷性和行车安全。
在行业标准化方面,吉利浩瀚能源积极参与超快充标准的制定和五星场站认证,力求为不同品牌车主提供一致的高质量体验。同时,浩瀚能源通过轻资产运营模式,与经销商、加盟商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充电网络建设,推动电力交易和海外市场拓展。最终,吉利浩瀚能源希望为全社会新能源车主提供更智能、便捷、绿色的充电服务,并与行业同仁共同推动大功率充电网络的布局与普惠服务。
谭明友表示,充电网络的建设正逐渐向光储充一体化方向发展,V2G技术的推广也将加速充电网络的智能化转型。广汽能源在全产业链布局方面积极推进“2的6次方能源行动”,涵盖锂矿开采、电池制造、光储充放网络建设及电池回收等领域。在超充网络建设方面,公司已部署超过2万根充电桩,互联互通终端达到137万个,预计今年将扩展至2.4万根。公司采用“1+N”商业模式,打造人、车、能源、生活的融合场景,着力提升用户体验。
广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运营总经理谭明友
在V2G领域,广汽能源已实现全系车型支持放电功能,并与广州供电局合作推进V2G示范项目,计划2025年实现120万度放电。已有全国最大V2G微网投入运营,初期数据显示单用户平均放电30度。未来,广汽能源将聚焦“三网融合”战略,推进微电网建设,积极参与能源交易市场。同时,公司将继续升级数字运营平台和研发核心硬件设备,推动智能化升级,并与行业合作伙伴深化合作,共同推动能源生态建设。
总体来看,能源服务创新和车网互动将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大车企通过深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技术创新,共同推动全社会能源服务的优化升级。
充电体验成为购车决策新焦点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体验已成为用户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充电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如充电桩资源分散、信息不准确、设备占位问题、充电速度慢以及支付流程繁琐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品牌忠诚度。为了应对这一困境,车企正在从传统的车辆制造商转型为全生命周期的用户体验运营商,充电体验因此成为运营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陈春辉表示,车企的参与给充电行业带来了显著变革。首先,在设计方面,车企开始将品牌理念融入充电设备,从家用充电桩到公共超充桩,车企独特的设计语言提升了充电设备的科技感和美学价值。例如,人体工学、材料工艺和交互设计的创新推动了行业整体升级。在性能上,车企大力投资大功率充电技术,液冷超充技术的推广提升了充电速度并有效优化了设备成本。尽管行业仍在探索乘用车充电倍率的最佳平衡点,但车企的技术布局已为未来充电体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充电业务负责人陈春辉
智能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了充电体验的便捷性。通过与车端数据的深度融合,车企推动了充电流程的无感化服务,简化了充电操作,尤其对从油车转向电动车的用户降低了使用门槛。此外,车企根据用户数据热力图,打造了覆盖家充、目的地充电和快速补能的全场景充电网络。自建充电站与互联互通相结合,提升了充电网络的可达性,为用户提供了“一站式”便捷服务。
随着行业的进步,充电服务正在向“充电+”模式转型。未来的充电场站将融入更多功能,如餐饮、娱乐等,形成综合服务场景,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这些创新服务不仅缓解了用户的充电焦虑,也加速了充电标准和技术的提升与普及。
张红在分享小鹏超快充网络建设的实践时提到,800伏车型的市场渗透率已达35%,然而超充桩建设未能同步,导致车桩功率失衡,成为影响800伏车型充电体验的瓶颈。为应对这一挑战,小鹏充电致力于通过智能化升级推动车桩生态发展,提升用户体验。
广州小鹏智慧充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红
张红表示,年轻用户对充电智能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小鹏车主数据显示,即插即充功能的使用率达95%,智能推荐到站等功能的渗透率超过50%。这一数据反映出用户对便捷性和智能化的高度期望,同时也体现了品牌自营充电站的吸引力,61%的用户倾向使用品牌充电站。
为了提升充电体验,小鹏充电在到站场景中,通过车桩通信与智能视觉技术,实现了车辆自动识别、充电需求预判及桩位智能匹配。高压车型优先匹配大功率充电桩,普通车型则自动分配适用桩位,确保用户享受无感充电操作。此外,通过AI智能选址模型,小鹏充电优化了新站点布局,提升了网络效率。
师方在分享逸安启高端用户运营实践时强调,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带来更高的充电体验需求。目前,充电服务面临基础体验问题,如等待时间过长、操作复杂、场站环境差等,严重影响了用户的充电体验和品牌忠诚度。逸安启致力于将用户体验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来提升充电服务的整体质量。师方指出,充电桩高功率设备的不足是当前行业的瓶颈,尤其是与大功率车型的需求匹配问题。为此,逸安启以600千瓦为起步标准,发布800千瓦充电桩,成为唯一提供全桩位超大功率配置的公司,并通过先进的液冷技术,确保设备在各种极端天气条件下稳定运行,从而提升充电效率。
北京逸安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师方
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逸安启进行了多项技术升级,包括将充电噪音控制在51分贝以下,打造安静的充电环境,提升用户的舒适感。此外,公司还优化了充电枪的设计,使其重量减轻至2.5公斤,方便女性用户单手操作。即插即充功能的开放,进一步简化了充电流程,增强了便捷性。
截至目前,逸安启已在10个月内建成350座超充站,预计年底将达到500座,并累计服务150万次以上。用户黏性数据表明,精细化的运营策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新站点的客流量增长速度从6个月缩短至1个月。展望未来,逸安启计划在两年内建设1000座超充站,并将重点推进光储充放一体化技术,积极落实公司降碳战略,为社会的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多元化运营商的市场新格局
陈思在分享充电运营策略时,特别讲述了价格调整对业务的深远影响。在充电服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开迈斯通过分析数千万条交易数据,揭示了服务费与电量之间的独特弹性关系。数据显示,服务费每上调1%,充电量相应下降约1%,这一发现表明,单纯依赖价格策略对充电量的影响有限。因此,开迈斯认为,价格策略的制定应综合考虑运营时长、场站规模等因素,以确保收入的长期稳定。
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CTO陈思
在充电桩布局方面,开迈斯对行业普遍追求超高功率充电桩的趋势保持审慎态度。针对800伏/1000伏车型充电桩稀缺的问题,公司提出了“用户功率差”的概念,强调用户认知中的高功率与实际可用功率之间的差距。为了平衡成本与效果,开迈斯的1.6兆瓦充电解决方案目前主要应用于集团的重卡业务。
从用户体验角度看,开迈斯特别关注设备完好率和充电流程的流畅性。公司通过简化充电步骤,提供预约降锁、即插即充、无感支付等便捷服务,超过80%的场站提供免停车费服务,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同时,开迈斯通过建立品牌辨识度和优化场站环境,减少用户选择成本,增强品牌情感联结。
开迈斯目前采用“一站一私域”的运营模式,通过智能运维维持场站高端形象,并结合AI客服等技术提升运营效率。通过综合分析价格策略、充电功率布局、用户体验和品牌建设,开迈斯正探索充电服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并推动充电网络建设与生态合作的深度融合。
张嘉琪认为,充电行业正经历从单一运营商主导到多元化运营商共同发展的转变。当前,公共运营商仍占主导地位,头部运营商占比约63%,但车企运营商的市场份额正在快速增长,未来具有显著潜力。
领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营销副总裁张嘉琪
张嘉琪分析了不同类型运营商的特点,认为车企运营商在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精准选址、大功率充电探索、差异化服务和无感体验等方面,这使其与其他运营商形成了显著区别。小型运营商则依靠灵活性和本地化优势,成为技术溢出和市场补充的重要力量。央国企运营商通过政策资源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储能、光伏、V2G等领域进行深入探索。
在技术协同方面,车企与央国企运营商率先开展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而公共运营商则倾向于采用成熟技术进行规模化推广。尽管超充站数量仍有限,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预计其规模将逐步扩大。
针对车企运营商,领充新能源致力于为车主提供多场景便捷充电体验,包括品牌专属站、工厂门店私桩和县域下沉市场等。公司已在功率特权、噪音控制等技术领域取得进展,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此外,领充新能源还为小型运营商提供从选址建站到运营支持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并将车企与央国企的先进模式进行快速推广。张嘉琪强调,通过电力电子、分布式智能和数字化技术为核心,领充新能源致力于推动车企、央国企和小型运营商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合作,探索“央企兜底、车企提质、运营商补充”的充电网络模式,推动充电服务网络向生态化和高质量发展。
相关报道:
图片:充电大会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