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存在争议的隐藏式门把手,全触屏座舱是否更应该得到重视?

有关隐藏式门把手是否足够安全的争议终于引起重视,对应的国标在不久之后就会落地;可是隐藏式门把手本身是关联机械机构的,安全性能的顾虑本并不大,关键点在于便利性和填鸭式的所谓“科技感”的相关话题。

真正影响行车安全的”科技设计“应当是全触屏座舱。

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是技术的倒退,在汽车座舱里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更会直接影响驾驶安全;而全触屏座舱真存在这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更不应该用“打造科技感”来掩饰降本的客观事实。

相较于存在争议的隐藏式门把手,全触屏座舱是否更应该得到重视?-有驾

肌肉记忆和盲操差异

在驾驶车辆的时候想要调节汽车空调温度,对于有实体按键的汽车而言;司机往往不用低头去看,随手一摸就能摸到空调控制按键或者旋钮。在想要控制多媒体系统的时候也可以精准的找到按键;甚至与定速巡航、模式切换或其他四驱车辆的功能按键都可以盲操作,为何老司机能够做到按键盲操呢?

原因只需要用四个字概括:肌肉记忆。

在狭小的空间里高频率的进行某一种操作,久而久之必然能形成肌肉记忆;尤其是在坐姿不变的前提下;这就是许多流水线工人不用看生产线也能精准完成工作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唯手熟尔。“

当然关键因素还是每个按键对应的功能是固定不变的,并且是简单直接的,由此才能形成肌肉记忆和大脑中潜意识式的“程序。”

相较于存在争议的隐藏式门把手,全触屏座舱是否更应该得到重视?-有驾

你在用手机的时候形成过肌肉记忆吗?

相信除了指纹解锁和音量调节以外,具体到程序的控制没有一项会形成肌肉记忆!究其原因是任何一项程序的触屏控制都会比较复杂,需要打开不同的界面去进行不同的操作;而这些界面可能会在更换任何一个系统主体或进行任何一次升级之后发生改变,进行不同应用控制的时候也会需要切换不同的界面,复杂的操作是难以形成肌肉记忆的,这不是潜意识的“程序”可以完成的操作。

并且不同的物理按键有不同的触感,需要胳膊完成不同距离的伸缩,以此才可能形成肌肉记忆。

而触屏的触感是完全一致的,肢体动作是不确定的;关键在于任何程序应用需要进行的动作和回馈的触感是没有区别的,所以根本不可能实现盲操作。

相较于存在争议的隐藏式门把手,全触屏座舱是否更应该得到重视?-有驾

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在使用触屏无法形成肌肉记忆,无法实现基础功能盲操作的前提下——所有简单的基础操作都会被复杂化。想要调节任何一项基础功能,司机都需要盯着屏幕,毕竟五感在只能依靠视觉感受去进行操作的前提下就只能去看了;可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是连看手机都不允许的,而看车机和看手机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

正确答案是没有任何区别。

因为都要低头看屏幕,都要让视线离开路面。

所以基础功能的触屏操作绝对是将简单事情复杂化,这种“科技感”是非常危险的,是本末倒置的,是绝对不应该出现在汽车之上的。

相较于存在争议的隐藏式门把手,全触屏座舱是否更应该得到重视?-有驾

车企想不到这些缺点吗?

笔者认为没有一家车企会想不到完全触屏会带来这些缺点,但是换位思考的话,全触屏依然会是“最优选方案。”现在的汽车已经达到内燃机、变速器、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的技术瓶颈期,各大车企打造的汽车产品在技术上都在伯仲之间;于是只有另辟蹊径去搞一些噱头,于是就出现了新三样:冰箱、彩电、大沙发,其中的所谓彩电就是车机大屏幕——所有汽车想要跟上时代就都得用上车机大屏幕。

用了大屏幕会导致车辆制造成本提升。

可是汽车价格竞争又让车企不得不压缩车辆制造成本。

于是任何可降低制造成本的方法都会被应用,那么在车机屏幕可以集成基础操作功能的前提下,省下一个物理按键就能省下可观的成本。久而久之,全触屏座舱出现了,此时打着“科技感”的幌子也容易被市场用户接受,那车企何乐不为呢?

相较于存在争议的隐藏式门把手,全触屏座舱是否更应该得到重视?-有驾

综上所述,汽车取消物理按键是错误的技术思路,基础功能的物理按键是一定有必要保留的;屏幕无差异化触感反馈的缺点决定了无法替代物理按键。所以相较于只是在停车状态下才需要控制的车辆门把手,座舱物理按键是更需要被重视的,基础功能的控制按键应当全部保留,甚至应当作为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里的标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相较于存在争议的隐藏式门把手,全触屏座舱是否更应该得到重视?-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