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停在门口的智能汽车,突然无故启动、自行驶离。车主在屋内目睹全程,监控视频清晰记录下这诡异一幕。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几天前发生在山东威海的真实事件。
小米汽车客服最初回应称,可能是车主误触手机导致车辆启动。车主立刻反驳,并放出完整监控,坚称当时并未操作手机。舆论迅速发酵,“智能汽车失控”“自动驾驶失控伤人前兆”等说法甚嚣尘上。公众的神经被瞬间触动——我们信任的智能系统,是否正在脱离掌控?
但剧情很快反转。10月3日晚,小米公司发布正式声明:经核查车辆数据与手机操作日志,事件真相浮出水面。车辆确实在无人靠近的情况下启动,但并非系统故障,而是收到了来自男车主iPhone 15 Pro Max的泊车辅助指令。该指令通过蓝牙触发,激活了车辆的泊出功能。调查确认,整个过程符合设计逻辑,无任何车辆质量问题。
更关键的细节在于沟通失误。客服曾告知车主是“iPhone 16”发出指令,引发外界对新机型与系统兼容性的猜测。实际上,这是客服将设备标识符(iPhone 16,2)误认为型号所致。真实设备为iPhone 15 Pro Max。这一低级错误放大了误解,也加剧了用户对品牌专业性的质疑。
这起事件看似终结于一场技术误读,实则暴露了智能时代人机交互的深层隐患。当车辆能被一部手机远程唤醒,当“靠近即启动”成为默认逻辑,安全边界在哪里?用户是否真正理解每一个功能的触发条件?技术设计追求便捷,但若缺乏清晰的风险提示和操作反馈,便捷就会滑向失控。
更值得警惕的是信息传递链条的脆弱性。一个客服的术语混淆,竟能点燃全网对产品安全性的质疑。这说明,在智能汽车这类高敏感领域,企业任何一次沟通失当,都会被迅速放大为信任危机。用户要的不只是数据澄清,更是透明、准确、一致的响应机制。
技术不会撒谎,但解释方式决定信任走向。小米最终用数据还原了真相,也赢回了当事人的认可。然而,每一次类似的“自证清白”,都在消耗公众对新技术的耐心。智能汽车的普及,不仅需要更可靠的系统,更需要更敬畏用户的沟通伦理。
当机器开始“自主行动”,我们真正害怕的,从来不是代码出错,而是解释权不在自己手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