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行到引领,本土座舱芯片王牌的进阶之路

从先行到引领,本土座舱芯片王牌的进阶之路

智能汽车现在卷得有点狠,光看身边朋友换车那速度就知道了。前几年还在纠结买不买带大屏的车,现在谁家新车没个智能座舱,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懂行”的。最近小区里新搬来一对夫妻,男主人开着台国产新能源SUV,每次停车都能听见他和邻居唠嗑,说这车里头的语音助手比自家媳妇还懂事,一句话导航、调空调、放歌全搞定。大家都笑,说以后出门要不要带媳妇就看芯片够不够聪明。

其实大家嘴上说的是体验,背后拼的是技术。这两年国内外厂商一个劲地往智能座舱芯片里砸钱,高通和英伟达名字老早就被人喊烂了,一个通信出身,一个AI画面牛,但是真正让本地品牌扬眉吐气,还得数咱们自己的芯驰科技。

讲真,以前总觉得高端玩意儿都是国外货独霸天下,那会儿连4S店修个仪表盘都怕等配件卡脖子。但现在?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今年1-3月10万以上车型装机量榜单上,芯驰X9系列直接干到了本土第一,这成绩不是闹着玩的。

从先行到引领,本土座舱芯片王牌的进阶之路-有驾

我有个同事去年刚提的新车,用的就是搭载了X9系列的中控。他跟我吐槽:“你别看我不会修电脑,但用这套系统导航切歌,比以前顺多了,也不卡顿。”后来他媳妇补刀:“主要是再也不用吵架抢手机查路线啦!”想想之前两口子为了地图指哪走吵半天,现在倒好,全交给AI解决,不服不行啊。

回头扒拉下历史,其实2018年国内电动化、智能化才刚起步,那时候主流还是国际巨头把持市场,本土企业只能仰望。印象最深就是某年闹出来的大新闻——全球缺“核心”,供应链安全一下成行业热词,各种讨论铺天盖地。我爸当时开出租也跟风抱怨:“以后修部件是不是要靠抢?”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局势大变样?

2019年,芯驰科技搞出了中国第一颗16nm车规SoC,这可不是PPT造梦,是实打实流片成功。当时业内不少人觉得这是“弯道超车”的苗头,有网友评论:“终于不用天天求爷爷告奶奶等进口货。”后面几年,中国汽车智能化提速,本土厂商集体加速追赶。像芯驰这样,从研发到产品落地一条龙推进,上量速度快得让人怀疑人生。不少国产主控方案都是他们率先批量装机上的,在座舱领域更是杀出了重围。

数据摆在那:截止目前,全系产品累计出货800万+片,还覆盖全球100多款车型。有些老司机专门去数过,说市面上常见的大牌新能源或者合资品牌里面,都已经悄悄用上国产主控,“你以为自己开的还是洋气配置,其实内核早已换血。”

从先行到引领,本土座舱芯片王牌的进阶之路-有驾

问到底凭啥?除了死磕技术,还有场景定义思路。“场景定义”这个词很潮,我第一次听还是隔壁做软件开发的小哥科普给我的。他说以前硬件公司喜欢闭门造轮子,现在必须跟客户一起琢磨实际需求,否则做出来没人用。“像咱们这些普通用户,要啥功能根本写不到PPT里,全靠厂家慢慢摸索。”

所以后来看到新闻说,芯驰和很多整车厂联合创新中心,把Tier1(一级供应商)、主机厂绑一起,不只是卖块板,而是深度参与到需求定义和方案设计环节。这种打法明显接地气,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班级合作做手工模型,你拿纸板,我剪刀,他负责粘胶,各司其职才能拼成型。不然各玩各的,到最后发现根本对不上号,只能扔掉重来。

讲到产品矩阵,不止X9厉害,他们E3系列MCU也是国内首个支持激光雷达量产、高性能控制器,比如理想L系列、零跑C10/C16这些爆款都有搭载。有一次逛展会碰上一位工程师,他神秘兮兮告诉我:“别小瞧MCU,小东西管悬架、电驱那些关键动作,没有它分分钟趴窝。”奇瑞瑞虎9还有星途瑶光这种主动悬架,就是靠E3实现精细控制。而且威睿能源基于E3打造OBC+DCDC模块,也已经随smart精灵#1/#3等车型出口欧洲,让不少海外同行刮目相看,“原来中国制造还能这么稳!”

除了自研技术优势,更厉害的是生态圈建设。我记得有段时间网上疯传一句话:未来拼的不只是单打独斗,而是谁家的朋友圈强大。“产业共同体”这个词听起来高大上,其实落下来就是资源共享,你帮我省成本,我帮你缩周期。一位汽配老板直言:“只要平台靠谱,我们愿意试水新方案,总比天天担心断供强。”

从先行到引领,本土座舱芯片王牌的进阶之路-有驾

聊回市场趋势,这波AI浪潮席卷而来,大模型火力全开。数据显示2024年乘用车市场智能座舱渗透率73%,尤其10-20万元区间飙升至77.4%,20-30万元更夸张84.9%。以前买十几万轿跑顶多加块液晶屏,现在没有全场景语音、多模态感知,好意思叫“智驾”?朋友圈有人发图炫耀爱驾里的AR抬显,“老婆每次坐副驾都被惊艳‘哇’一声”。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这些黑科技,就差把沙发搬进驾驶室泡茶聊天了……

时代变化太快,大模型成为行业竞赛新赛道。本地算力要求暴涨,对底层硬件提出极限挑战。据了解2023年的X9SP已支持AI算法本地部署,多模态感知与云端交互无缝衔接。今年上海展会上发布的新旗舰——X10,更是一锤定音,把AI算力推向巅峰,用ARMv9.2 CPU+1800 GFLOPS GPU+40 TOPS NPU组合拳,再加128-bit LPDDR5X高速内存接口(9600 MT/s),简直逆天操作。有网友调侃:这配置放三年前可以当台式电脑用了!

而且制程工艺直接跳到4nm,相较7nm/5nm提升肉眼可见。不少DIY玩家表示羡慕,“手机升级才追到5纳米,人家汽车已经领先一步”。不仅如此,还为7B参数级别的大模型提供端侧部署能力,实现毫秒级响应。这意味着什么?老司机总结一句话:真正做到边缘计算,无惧网络波动或隐私泄露焦虑,该快的时候飞起,该稳的时候纹丝不动!

从先行到引领,本土座舱芯片王牌的进阶之路-有驾

聊起实际体验,有位员分享过趣事,他曾经故意连续切换娱乐系统界面,看处理器反应速度。他憋着坏笑录视频上传群里,只见画面一路丝滑,没有半点卡顿。同伴评论道:“难怪领导催我们赶紧升级设备,新老平台差距肉眼可见!”

一切归根到底还是降本增效,为整企降低BOM成本,加速开发周期,同时保障供应链安全。一旦遇突发情况,比如外部环境波动或者临时缺料,自研体系优势立马显现,再也不用夜长梦多担心停线停产的问题。从某种意义这也是中国制造业集体焦虑后的破局之举吧……

结尾留个互动小游戏:假如你的爱驾突然拥有了一颗超强“中国心”,能够实现实时语音交流、多模态识别甚至预测你的驾驶习惯,下班堵在路上的时候,它会陪你聊什么段子缓解压力?欢迎大胆脑补最离谱的一句人工智障回复,下期抽三条神评送洗护礼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