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高傲的保时捷突然变得谦逊。
在上海车展上,保时捷CEO奥博穆的"不将小米当对手"言论引发轩然大波,随后保时捷中国不得不紧急澄清"消息有误"。
这场风波背后,是这家德国豪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的前所未有的困境:销量腰斩、利润暴跌。
曾经"躺赢"的保时捷,如今不得不放下身段,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在中国市场重新站稳脚跟。
看到保时捷中国如此低声下气地澄清CEO的言论,很多人都不禁感慨:这还是那个曾经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吗?
要知道,就在几年前,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可是妥妥的"躺赢"选手。
随便推出一款新车,不管价格多么离谱,总有一堆土豪排着队等着掏钱。
可如今的日子,着实不好过。
2025年第一季度的销售数据简直惨不忍睹,区区9471辆的销量,这是什么概念?
放在从前,这可能只是保时捷某个热门车型一个月的销量。
可现在,这却是整整一个季度的成绩单。
更要命的是利润,2024年保时捷的销售利润只有36亿欧元,同比暴跌了30.3%。
这个数字让保时捷的管理层坐不住了。
毕竟,作为一个豪华品牌,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高利润。
可现在倒好,不仅产品卖不动,还不得不参与到中国市场的价格战中。
这简直是在打保时捷的脸!
究其原因,保时捷方面给出的解释是:去年新车型投放太猛了。
一口气推出四款全新车型,创造了品牌历史新高。
这其中包括两款纯电动汽车,还有两款混合动力车型。
研发投入大、市场反响不及预期,再加上价格战的冲击,利润能不下滑才怪!
面对如此窘境,保时捷不得不开始"自救"。
首先就是要动刀子,精简销售网络。
计划在2026年之前,把中国的门店数量从150多家砍到100家。
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放在从前简直不敢想象。
但现在,保时捷不得不面对现实:与其维持一大堆看起来很光鲜但效益不佳的门店,不如精简下来提高运营效率。
这一系列的数据和举措,无不在诉说着一个事实:曾经傲视群雄的保时捷,如今在中国市场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这,恐怕只是这个德国豪华品牌转型阵痛的开始。
面对业绩下滑,保时捷终于坐不住了。
第一个被调整的就是之前定下的宏伟目标。
记得当初保时捷信誓旦旦地说,要在2030年让新能源车型占到总销量的80%以上。
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有点太理想化了。
毕竟目前新能源车型才占到总销量的27%,距离目标还差得老远呢。
不得不说,在电动化这条路上,保时捷有点操之过急了。
现在他们开始重新重视内燃机和混合动力车型。
这种战略调整说白了就是:还是要靠老本行吃饭啊!
但保时捷也知道,光靠调整电动化进程是不够的。
在中国市场要想翻身,没有点"中国特色"可不行。
于是,保时捷开始了一系列"本土化"动作。
首先是在2024年宣布要建立中国研发中心。
还特意提拔了一位中国高管李楠担任技术部副总裁。
这些举动就是在向市场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是认真的!
研发中心的第一个重点项目也很接地气。
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底盘调教,也不是什么发动机优化。
而是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信息娱乐系统。
这就很有意思了。
要知道,德系车一向以"性能至上"著称。
现在居然把精力放在了车机系统上。
这种转变说明保时捷终于开始重视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了。
毕竟在中国市场,一个好用的车机系统,可能比零百加速快零点几秒更吸引人。
这个项目预计在2026年就能投入市场。
看来保时捷是真的着急了,连向来以"精益求精"著称的德国人都开始讲究"效率"了。
但说实话,这种转变来得还是有点晚。
早在几年前,国产品牌就已经在智能座舱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了。
不过,俗话说得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至少保时捷现在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不再死守着"性能就是一切"的老观念。
开始真正重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这种转变,对于一个百年豪华品牌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毕竟,放下身段承认自己的不足,比坚持己见要困难得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保时捷的这次转型,或许能给其他豪华品牌一些启发。
说到找合作伙伴,保时捷的眼光倒是很独特。
在其他德系豪华品牌纷纷投入华为怀抱的时候,保时捷却把目光投向了小鹏汽车。
这个选择乍一看还真有点让人意外。
但仔细想想,这两家企业还真有点"臭味相投"。
小鹏在"蔚小理"三家新势力中可是出了名的"科技派"。
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座舱,样样都是拿得出手的"硬货"。
而且,小鹏和保时捷还有一个共同的"亲戚"——大众集团。
早在2024年,大众就看中了小鹏的技术实力,给了一笔投资。
这么算起来,保时捷和小鹏还真有点"远亲近邻"的意思。
而且最近小鹏的发展势头也不错。
去年年中以来,通过产品创新和精准的市场策略,小鹏成功跻身新势力销量前三。
这种上升势头,想必也打动了保时捷的心。
有意思的是,小鹏虽然技术实力雄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和任何车企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这倒是和保时捷的"高冷"性格有点像。
如果这两家真能牵手合作,绝对是圈内的一件大事。
对小鹏来说,能和保时捷这样的百年豪华品牌合作,简直是最好的"背书"。
毕竟保时捷在高端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可不是一般车企能比的。
而对保时捷来说,小鹏的智能化技术正好能补上自己的短板。
最关键的是,这种合作能让保时捷在众多"德系亲戚"中显得与众不同。
毕竟奔驰宝马奥迪都选择了华为,保时捷要是也跟着凑热闹,岂不是显得太没个性了?
选择小鹏,既能获得需要的技术支持,又能保持品牌的独特性。
这波操作,不得不说很有保时捷的风格。
从"不将小米当对手"到寻求本土合作,保时捷的转变令人唏嘘。
但这种转变,恰恰展现了一个百年品牌的智慧。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放下身段不是示弱,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对保时捷来说,这或许就是通往新辉煌的必经之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