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7年,我终于看懂了比亚迪

先说结论:不以“传统车企”的标准来衡量比亚迪,是看懂比亚迪的前提之一。

故事要从2008年开始说起,那年冬天,在山东某乡镇中学的校园内,一辆崭新的比亚迪F3,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天气虽然很冷,但人们的热情很高,绕着新车端详了一圈又一圈。新车是年级主任刚买的,围观的是一群刚工作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当时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摩托车。

山东的冬天很冷,2008年的冬天更冷,相关纪录显示,2008年的山东经历了1985年以来同期最强低温,这样的天气对靠摩托车出行的青年教师们来说很是煎熬,拥有一台能够遮风挡雨的汽车,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心愿。

“这车子跟丰田好像。”

“就是仿的丰田花冠,但这车便宜,才五万多块钱。”

历时17年,我终于看懂了比亚迪-有驾

匆匆路过的我听到了这样的对话,留下了对比亚迪的初步印象,模仿但低价,年轻人也能买得起。

现实也的确如此,2008年9月,比亚迪推出了F3白金版,起售价首次拉低至5.68万元新车一上市就获得了极大的市场反响,10月比亚迪F3销量15,343辆,首次超越捷达(14,945辆),成为轿车销量榜首,创自主品牌历史纪录。2008年全年比亚迪F3累计销量为166,632辆,同比增长66%稳坐自主品牌轿车销量冠军的同时,也助力比亚迪实现了翻倍式的增长。

另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汽车保有量为6467万辆(含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492万辆)2011年突破1亿辆,2017年突破2亿辆,2024年达到3.53亿辆(机动车总量4.53亿辆)

从快速增长的数字中不难看出,过去十几年是中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绝大多数品牌都借助行业发展大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长城、吉利分别在2016年、2017年突破百万销量,而比亚迪却未能延续F3异军突起的优势,在2021年1月DM-i超级混动系统发布前,比亚迪的年销量一直在40-50万辆上下徘徊。

在传统汽车时代,年销30万辆是衡量一个车企能否盈利的基准线,年销超过30万辆车企才能形成正向循环,才能推动研发、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向上发展,但这一规律并不适用于死磕新能源车的比亚迪,彼时新能源车的销量不高,电池产业链还未成型,导致新能源车的成本居高不下。这样综合来看,2021年前比亚迪的汽车业务一直在盈亏线上徘徊,而我对比亚迪的看法,也在看好与看衰之间反复横跳。

民族汽车工业的脊梁

虽说传统教育抵制“抄袭”的态度,时刻在提醒我“模仿”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我仍对比亚迪低价、亲民的第一印象颇有好感,毕竟在2008年,有车一族相对较少,买不买车是绝大多数人考虑的第一问题,至于更好、更优的车型距离普通百姓还很遥远。

进入大学,更充裕的时间让我有了更多的精力来关注比亚迪的发展,那时候贴吧还是热门网友聚集地,而当今很多年轻人自嘲的“屌丝”一词,就源自2012年的李毅吧,此后“帝吧出征、寸草不生”的故事又多次在贴吧上演。

形形色色的网友共同铸就了贴吧的繁荣,而贴吧也成了我了解比亚迪的重要窗口。王传福成为电池大王并于2003年收购秦川进入汽车行业,巴菲特股权加持,率先推出混动车型F3DM等诸多节点性事件,也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1年,比亚迪逆向研发大众DSG干式双离合变速箱大众EA211 1.4TSI发动机,成功推出首款6DT25双离合变速箱1.5TI发动机并在2011年9月上市的G6车型上实现量产,比亚迪也成为国内首个量产涡轮增压+双离合动力组合的自主品牌

历时17年,我终于看懂了比亚迪-有驾

相对于中国人突破变速箱、发动机技术的好感,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2014年北京车展比亚迪正式对外发布了“542战略”,百公里加速5秒以内搭载极速电四驱系统百公里综合油耗2升以内这样的性能已经完全颠覆了我对汽车的想象,比亚迪在我心中神一样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贴吧大神们时不时会上传一些工厂内部的照片,比亚迪最近又买了什么车进行拆解、模仿、再造,以及比亚迪最新的技术动态,都会在贴吧内引起广泛的讨论。最令我感到振奋的是,在唐、宋之后,比亚迪计划推出新车“明”,该车将搭载四轮独立的轮毂电机、可以横向移动,直到现在“比亚迪明”的贴吧里依然有人在更新。

从王传福力排众议坚决进入汽车行业,到巴菲特光环的加持,再到“542战略”的技术突破,以及轮毂电机车型更大的想象空间,让我对比亚迪的好感倍增,“民族汽车工业的脊梁”来形容比亚迪在我心中的地位并不为过。

但这样的好感,在我进入汽车行业之后,逐渐被打破了。

非典型车企——比亚迪

201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误打误撞进入了前东家——《汽车公社》,正式以一名媒体人的身份进入汽车行业,当时新能源产业刚刚起步,“蔚小理”的车型还未问世,身在美国(现在)的贾跃亭也刚刚推出“乐视汽车超级计划”下的首款概念车——LeSEE,董明珠也通过珠海银隆进军汽车产业,第一批“新能源准生证”也刚刚开始对外发布。

作为公社新人的我开始关注这样一个全新的产业,而比亚迪作为新能源车的领导者,自然也就成了我重点研究的对象。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比亚迪,我开始伸出更多的触角搜集关于比亚迪的所有信息,成了继续在贴吧蹲守之外,我还潜入了比亚迪的车友群、校招群等等,开始从用户、甚至员工的视角来观察这家企业。

个体的感官开始影响我对比亚迪的判断,车友群里的车主吐槽新能源车的二手车残值很低,而校招群里时不时有人离职变卖“个人资产”,这逐渐让我意识到比亚迪并非神一样的存在。

随着我对汽车行业了解得越深入,越发觉得比亚迪是个另类。

历时17年,我终于看懂了比亚迪-有驾

首先,从车型定位上来说,比亚迪与吉利、长城等车企的玩法不同,同一级别的车型,比亚迪推出的燃油版车型会比吉利、长城等旗下车型售价更低,而新能源版车型的售价更高,会进入传统合资品牌的领地。

在那个合资、自主泾渭分明,各级别车型环环相扣的时代,比亚迪同一车系的售价覆盖面更广,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传统车企定义的车型级别的概念,当时的我便用“错位竞争”来形容比亚迪的车型定位。

其次,传统车企都在强调车型平台的重要性,这其中以大众MQB和丰田TNGA的影响最大,而当时逆向研发的比亚迪并没有平台化的概念,比亚迪最早的e平台1.0是在2015年发布的,率先应用该平台的是比亚迪e6,而e6更多用在出租车市场,在普通消费市场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018年,比亚迪推出了e平台2.0,开始将整车关键系统(电驱、电源、热管理)平台化,增强部件通用性这一平台被应用在早期王朝系列部分车型或许是平台化程度还不够成熟,当时的比亚迪很少提及平台的概念。直至2021年,e平台3.0发布之后,比亚迪才开始着重强调平台的概念。

再次汽车是民用工业的掌上明珠,不少传统车企都在宣传自己精益制造能力和科技化水平,汽车业也成为工业4.0时代的典型代表,捷豹路虎更是时常拉着媒体下车间,通过展现自己的黑灯化工厂来强化自身精益制造的标签。

但比亚迪却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电池时代“以人为中心”的制造思路,在创业之初做镍电池的时候,王传福就发明了人+夹具=机器人的模式,来解决买不起自动化生产线的问题。虽说以“人为中心”的制造思路,在整体运营成本上或许更低,但这样的做法却拉低了比亚迪在我心中的形象……

再加上比亚迪的销量一直不温不火,吉利、长城等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样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让我觉得比亚迪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重视研发、倡导工程师文化,比亚迪终于迎来大爆发

“直到今天,他们也不认为完全无人化、黑灯工厂等做法是最优选择,因为那样成本太高。制造的精髓和迷人之处不在于表面的好看,而在于成本、品质和效率之间的最佳平衡。”

2025年初,当我读到秦朔老师在《工程师之魂》里提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开始突然明白,从运营一家公司的角度来说,追求更高的利润,让公司更好的走下去,并没有什么问题,更何况在2021年前,比亚迪的汽车业务的利润并不高,想到这里,我开始理解在三十周年的庆典上,王传福泪撒现场的心酸。

当我拿着传统车企灌输的标尺,去衡量比亚迪并希望其成为一个科技范更足、品质更高的车企的时候,比亚迪还处在倒闭的边缘。

虽说此前比亚迪汽车业务表现不佳,但其并未放弃努力,2017年比亚迪请来了沃尔夫冈·约瑟夫·艾格,在艾格首秀的发布会后,我挤进前排跟他合了个影,当时的我非常期待这个曾经操刀奥迪和阿尔法罗密欧的男人,能够为比亚迪带来更多的改变。

历时17年,我终于看懂了比亚迪-有驾

现实也不负众望,艾格操刀的首款车型宋MAX获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此后“龙颜设计”也逐步成为了比亚迪的标签。

接下来的故事广为人知,2020年比亚迪发布的刀片电池大火,让针刺实验成为了新能源电池的标配,2021年推出了DM-i超级混动系统,比亚迪开始迅速腾飞。当年便达成了72万的年销量,紧接着2223年翻倍式增长,2024年比亚迪年销量达到了427万辆,再次刷新了中国汽车品牌的销量纪录。

在销量连创新高的同时,比亚迪也迎来了技术爆发期,从刀片电池、DM混动、超级e平台、CTB车身一体化,到易四方、云辇、天神之眼,新技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

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比亚迪并不像传统车企一样一点点地挤牙膏,而是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的量产切换,这样的做法更像是科技公司技术迭代的玩法。比亚迪仍然是车企中的另类。

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比亚迪一直是另类的存在,无论是电池时代的人+夹具式的生产方式,还是收购秦川时致力于推动新能源车发展的豪言壮语,都是以更另类突破的姿态取得的发展。

相较于传统汽车产业比亚迪的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更高,这不仅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也对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传福在近期发表的署名文章《比亚迪:以融合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中表示:“目前,比亚迪企业研发团队已经壮大到12万人以上,涵盖材料、电池、精密制造、乘用车、商用车、太阳能、储能等各领域,支撑起多元化布局。每个创新节点,背后都是数万名工程师夜以继日的坚守与突破。可以说,没有庞大的工程师体系,就没有比亚迪今天的融合创新格局。”在王传福看来,工程师文化才是比亚迪的制胜法宝。

历时17年,我终于看懂了比亚迪-有驾

从历史到今天,比亚迪走过的路,是一段在改革开放年代,一个具有工程师气质和企业家精神的引领者,带着一批又一批务实、进取、创新的奋斗者,在自己选定的关切人类绿色命运、富有前瞻性的重大机会方向上长期坚持、坚持、再坚持,为了把机会变成消费者喜爱的好产品、好服务,追根究底地深入、深入、再深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创新、创新、再创新的历程。”对于比亚迪的发展,秦朔老师在《工程师之魂》中给予了很好的总结。

但创新发展再创新的历程没有终点,比亚迪仍需在这条道路上加速飞奔,而王传福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就如他在最近的股东大会上所言:电动化的上半场仍有遗憾待解决,比如充电速度比加油慢,电池低温性能没有达到燃油车的程度,而智能化的下半场才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