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废话不多说,咱直接开聊。
这届进博会刚落下帷幕,老实说,一开始我溜达到汽车馆,本来是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
你懂的,这年头的中国车市,那叫一个神仙打架,各路新势力把场子炒得比火锅还热,我寻思着,那些传统“大佬”们,尤其是像大众这种浓眉大眼的,估计也就是来走个过场,刷个脸熟。
结果呢?
我错了,错得离谱。
大众这次在进-博会干的事儿,你要是只盯着那几台闪闪发光的车看,那你可就亏大了。
忘掉那些漂亮的展车,至少先忘掉五分钟。
全场最炸裂的东西,其实比你的手机充电宝还小——一枚芯片。
对,你没听错,大众自己捣鼓出来的,号称“历史上第一枚真正意义的大众芯片”,而且还是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
这操作骚不骚?
简直是把“我要在中国卷到底”这句话,用二进制代码刻在了脑门上。
这事儿得倒回去说。
想当年,大概四十年前吧,大众揣着一本桑塔纳的图纸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那时候的它,是老师,是启蒙者,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
谁家要是能有辆大众,那简直是脸上写着“人生赢家”四个大字。
从60后到90后,谁的成长记忆里没个方头方脑的捷达或者桑塔纳?
但时代变了,徒弟们都学会了师傅的本事,还加上了自己的独门绝技——智能化、电动化,玩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
渗透率干过50%的数据摆在那,扎心不?
这就把老师傅给架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有的外资品牌选择了“躺平”,美其名曰“持续观望”,说白了就是“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结果呢?
市场可不给你观望的时间,一步跟不上,就步步掉队。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大众这头“大象”转身会慢得像按了0.5倍速播放键时,它直接一个原地漂移,告诉所有人:别小看老司机。
它没选择跟新势力硬碰硬地拼价格、堆配置,那太low了;也没选择抱着过去的功劳簿不放,那太蠢了。
它走了第三条路,一条在泥潭里摸爬滚打,但可能通向罗马的路。
什么路?
“在中国,为中国”,这句口号喊了好几年了,但今年感觉特别不一样。
以前听着像句客套话,现在听着,怎么有股子破釜沉舟的味道?
跟小鹏勾肩搭背搞合作,最早为中国市场开发专属架构,现在连“大脑”——芯片,都要自己造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本土化”了,这简直是要在中国再造一个大众,一个带着中国DNA的大众。
展台上同济大学那个邵同学说得特别好,他说大众给他感觉是“熟悉的品牌+陌生的惊喜”。
你看,年轻人嘴最刁,也最诚实。
这感觉就对了。
以前我们觉得大众,就是严谨、靠谱,甚至有点刻板的德国工程师形象,一个穿着白大褂、不苟言笑的技术宅。
但现在,这个技术宅突然烫了头,穿上了潮牌,开始跟你聊情绪价值,跟你“玩”在一起。
这转变背后,其实是对中国市场消费逻辑的深度洞察。
现在的年轻人买车,买的早就不只是一台交通工具了。
它得是个“大玩具”,是个能社交的“移动空间”,还得是能彰显个性的“时尚单品”。
最重要的,是得有“情绪价值”。
大众显然是悟了,而且不是浅尝辄止。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
我朋友圈里就有些“德味”老粉丝在哀嚎:“大众不再纯粹了!”
“这还是我们认识的大众吗?”
这话听着挺有情怀,但也挺像一句废话。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
在这个世界上最卷的汽车市场,不变,就等于是在等死。
所谓“纯粹”,有时候不过是“落后”的一块遮羞布罢了。
大众集团的大老板奥博穆这次也亲自飞来中国,不是来剪彩走秀的,是来跟中国团队闭门开会的。
聊什么?
就聊怎么在这片活力四射又竞争残酷的市场上,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更好。
这姿态,比什么华丽的PPT都来得实在。
所以你看,进博会这个舞台,对大众来说,早就不只是卖几台车那么简单了。
它像是一场持续了八年的年度大考,更像是一个大型的“汽车IP”养成记。
从最初的产品展示窗口,到如今深度链接中国用户的交互平台,大众正在打造一个更高大、更年轻、也更充满能量的全新形象。
它依然有那份德国工程师的偏执,你看它展出的奥迪、保时捷,那股子机械质感和硬核产品力,一点没丢。
但同时,它又越来越会用中国年轻人听得懂的语言,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曾经不苟言笑的长辈,突然学会了发表情包,还懂得在你“emo”的时候给你点个赞。
这个全新的故事,才刚刚开了个头。
大众在中国开启的全新四十年,刚好撞上了中国车市的“下半场”肉搏战。
一切,都变得有趣起来了。
接下来,是继续被徒弟们按在地上摩擦,还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咱搬好小板凳,坐等看戏就完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