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买车到底该选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的话题,又被一场大堵车给推到了风口浪尖。
有人说,一场堵车,把燃油车最后那点面子都给扯下来了,现在买家庭用车,真不如直接上新能源。
这话听着有点绝对,但仔细琢磨一下,尤其是在咱们中国现在这个用车环境下,确实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今天咱们就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首先,咱们得把场景拉回到最让人头疼的那个地方——城市早晚高峰的堵车长龙里。
你开着一辆传统的燃油车,被密密麻麻的车流夹在中间,脚在油门和刹车之间来回切换,一脚下去,车子往前挪个一两米,然后又是一脚刹车。
这时候,你听着发动机“嗡嗡”的响声,看着瞬时油耗的数字一个劲儿地往上飙,心里是什么滋味?
那感觉就像是钱包破了个洞,里面的钱正随着尾气一起,哗哗地往外流。
特别是在油价居高不下的今天,一升油八九块钱,堵车时油耗轻松上到十几个,每公里成本七八毛甚至一块钱,堵上一个小时,几十块钱就这么烧没了。
这烧的不是油,是实打实的人民币,是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
现在,我们把目光投向旁边车道的一辆新能源电车。
车主可能正安安静静地听着音乐,车里空调开得足足的,脸上丝毫没有焦虑。
为什么?
因为在堵车这种走走停停的状态下,电动机几乎不怎么消耗电量,甚至在刹车减速的时候,能量回收系统还能反向给电池充一点电。
对于电车来说,堵车几乎不增加什么额外的成本。
如果家里能装充电桩,利用晚上电价便宜的时候充电,一度电可能就三五毛钱。
一辆电车百公里耗电大概十五六度,算下来一百公里的花费也就七八块钱,平均每公里不到一毛钱。
这个成本差距,在堵车的场景下被无限放大了。
别人堵车是烧钱,电车车主堵车几乎是“免费”的。
这种经济账算下来,燃油车在城市通勤这个最高频的用车场景里,确实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更不用说,在很多大城市,一张绿色的新能源牌照能帮你省去拍牌的几万块钱和漫长的摇号等待,这可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好处。
当然,车子不只是在城里转悠的工具,它还承载着我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承载着逢年过节拖家带口回老家的温情。
一旦把用车场景从城市拉到高速公路,尤其是节假日期间的长途跋涉,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处境可能就要调换一下了。
开燃油车的你,看到油表灯亮了,导航上随便一搜,方圆几公里内准有好几个加油站。
把车开进服务区,加满一箱油,前后不过五六分钟,又能精神抖擞地跑上个六七百公里。
这种说走就走的底气,是燃油车经过上百年发展沉淀下来的最大优势,那就是补能的便利性和确定性。
你几乎不用为能源问题操心,全国各地,只要有路的地方,基本就有加油站。
而新能源车主的长途旅行,可能就需要一些“规划”和“运气”了。
出发前,得先拿出手机,仔细研究沿途服务区的充电桩分布和数量,甚至要看看其他车主的评价,哪个桩是好的,哪个桩经常有人排队。
好不容易开到计划中的服务区,结果发现仅有的几个充电桩前,已经排起了长龙,每一辆车都要充上一个小时左右。
这时候,看着旁边加油站的车“即插即走”,自己却要在这里耗上几个小时,旅途的好心情可能瞬间就被消磨殆尽了。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续航焦虑”和“补能焦虑”。
而且,电池的性能受温度影响很大,冬天开暖风,续航里程打个对折都是常事。
官方标称五百公里的续航,实际在高速上一跑,可能三百多公里就得找地方充电了。
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需要经常跑长途的用户望而却步。
除了续航,电池的寿命和成本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就像我们的手机电池一样,汽车的动力电池用上几年之后,性能也会衰减。
等到续航越来越短,实在没法满足需求的时候,更换电池的费用可不是个小数目,几万到十几万都有可能。
这笔钱算进去,当初省下的油钱还能剩多少,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同时,目前二手车市场上,同年份、同级别的车型,新能源车的保值率普遍还是要比燃油车低一些,这意味着将来换车的时候,可能会亏得更多。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一种车,既能像电车一样在城里开着省钱,又能像油车一样跑长途没焦虑呢?
咱们中国人的智慧恰恰就体现在这里,还真就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那就是现在越来越火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包括增程式电动车。
说白了,这种车就是“既能吃草又能吃肉”的全能选手。
它既有一块不小的电池,也有一台发动机。
在城市里,你可以把它当成一辆纯电车来开。
现在很多混动车的纯电续航都做到了一百多甚至两百公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日常上下班、买菜接孩子,完全够用了。
每天回家充上电,第二天又是满电出发,用车成本和纯电车几乎没区别,同样能享受安静、平顺的驾驶感受,还能上绿牌。
那万一要出远门、回老家怎么办?
完全不用担心。
电池的电用完了,它肚子里的那台发动机就会启动,可以像传统燃油车一样烧油继续跑。
你可以直接去加油站加油,彻底告别在服务区排队等充电的烦恼。
这种“可油可电”的模式,可以说是完美地结合了纯电车和燃油车的优点,又规避了它们各自最明显的短板。
它既给了你在城市里低成本用车的实惠,又保留了长途旅行说走就走的自由。
这对于只有一个停车位、只能买一辆车的中国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务实、非常聪明的选择。
它代表了我们国家汽车工业根据自身国情和用户需求,找到的一条独特且成功的技术路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