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二手燃油车的市场,真有点让人看不明白了。前段时间,我刷到一个帖子,说一辆本田车,三年多的车龄,才跑了3.5万公里,卖二手,几个车商给的报价一轮比一轮低。最开始谈到8万,后来居然只剩7万了。更夸张的是,最后车商还说了一句:“油车现在不好卖,收进来也有风险。”这话一听就让人不太舒服:本田这种牌子、这种车况,还不好卖?到底是车商在压价,还是真的没人买油车了?
再说个让人“后背发凉”的数据。根据某汽车网站统计,今年上半年燃油车的市场占比继续下滑,已经低到60%以下了——要知道,2019年的时候,这个比例可是90%以上啊。这几年新能源车蹭蹭往上爬,燃油车确实有点吃紧。但问题是,燃油车真的已经“卖不动”了吗?二手燃油车价格崩盘,又是不是市场大趋势?还是说有些现象被放大了,表面看着吓人,里面其实另有文章?
咱们慢慢拆一下。
先看整体数据。根据几家主流二手车平台的数据,今年燃油车的交易量确实比往年低了不少。尤其是10万以内的家用车,价格平均比去年同期低了10%-15%,部分车型甚至更多。像帖子里提到的3年多的本田车,确实碰上了价格下滑的“窗口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二手车的价格,特别依赖市场供需关系,而过去几年,疫情叠加芯片短缺,导致新车市场供给不足,二手车的价格一度被“抬高”了。现在芯片供应恢复,新车供应量上来了,二手车的泡沫自然会往下挤。
然后是新能源车的冲击。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能感受到。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技术进步、充电桩的普及力度,让它的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再加上油价从去年开始居高不下,很多人算了账后发现——买一辆新能源车,尤其是入门级的纯电动车,短期内用车成本确实比燃油车低。新车市场新能源车销量一直在涨,二手市场也开始连锁反应。一些年轻消费者甚至明确表示,只考虑二手电动车,不看燃油车。这就直接压缩了燃油车的需求。
不过,咱们再看看具体车型的差异,就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豪华品牌的燃油车,价格波动就没那么大。像奔驰E级、宝马5系、奥迪A6L,虽然新能源车对它们也有冲击,但毕竟消费群体不太一样,二手价格依然很“抗跌”。而一些小排量的合资家用车,比如日系车、美系车,确实价格下滑得更明显。这背后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新能源车主要是在抢这些“平替市场”。
还有一点,燃油车的二手价格低,不代表没人买。实际上,一些跑长途或者对续航有要求的消费者,还是更偏向燃油车。比如跑网约车的司机,很多人不愿意换纯电动车,原因很简单:充电麻烦,跑长途还得找地方休息。还有一些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地区,充电桩普及率低,燃油车依然是主流。所以,燃油车的需求并没有“消失”,而是结构性转移了。
再聊回车商的操作。前面提到的帖子里,有一个细节特别有意思:第一个车商最开始报价8万,后来又降到7万。这种情况,其实很典型。车商回收二手车,一般会看车况、品牌、车龄、市场行情。有时候,他们的报价跟着市场波动走,并不是因为车本身“值不值”,而是因为“风险”。一辆燃油车收进来,如果短期内卖不出去,就会面临价格继续下跌的可能。尤其是像本田这种保有量大的车,市场选择多,车商出手的难度也更高。
这个现象放到整个行业,也有类似的趋势。传统车企现在也在面临“燃油车不好卖”的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燃油车厂商要“凉凉”了。我们可以看看几个数据:国内某头部合资品牌的燃油车销量,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20%,但利润率却没有下滑太多。原因就在于,高端车型和混动车型的盈利能力更强,弥补了一部分低端车型的下滑。也就是说,燃油车市场正在“瘦身”,但并不是“崩盘”。
再拉新能源车的对比看看,情况其实也没那么简单。新能源车表面上销量高、热度高,但营收和利润的表现却不一定亮眼。很多新能源厂商为了抢市场份额,不断打价格战,导致毛利率被压得很低。一些车企甚至为了降成本,从生产到销售都在“抠钱”,这也让部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了担忧。比如今年某新能源品牌因为电池问题连续召回,就引发了大量讨论。这说明,新能源车的增长虽然猛,但并不是所有厂商都能“稳稳赚钱”。
所以,燃油车的“没人买”,更多是个表象。深挖下去,你会发现,这背后有市场周期的调整,有新能源车的结构性冲击,还有消费观念的变化。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燃油车短期内显得有些“势弱”。但长期来看,燃油车依然有自己的市场,尤其是在高端车、长途车和混动车领域。
最后总结一下。燃油车市场的确在变化,二手车价格的波动也有真实的行业逻辑。但这并不代表燃油车“全军覆没”了。对消费者来说,如果你真的不着急换新能源车,现在可能是买二手燃油车的好时机,因为价格确实被压到了一个相对低点。而对于车企来说,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燃油车,能不能活得好,靠的还是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毕竟,市场会涨会跌,但消费者永远会为“值不值”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