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车企危机,车圈恒大浮现?794员工被套

华南车企爆雷,车圈恒大现身?794名员工被套牢

最近,一条关于“广汽埃安爆雷”的消息,在汽车圈炸开了锅。794名员工持股被套,人均出资近200万元,锁定期到2027年,如今估值缩水近六成——这哪是员工持股,简直是“贷款上班”。一时间,“车圈恒大”“新能源泡沫破裂”的标签,全往广汽埃安身上贴。

作为常年混迹试驾场、跑遍各大车展的老司机,我向来关注技术、看重产品,但这次的风波,却让我不得不把目光从方向盘后,移到了资本台面之上。这不是某一款车的问题,而是整个新能源行业狂奔三年后,第一次集体喘息时暴露出的深层裂痕。

员工持股,到底是“金手铐”还是“铁镣铐”?

先说清楚:广汽埃安官方已明确辟谣“爆雷”传言,称公司经营一切正常,股权激励依法推进。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也亲自回应:集团资产负债率仅47.6%,财务健康,不存在“恒大式”风险。

但辟谣归辟谣,有几个事实无法回避:

确实有794名员工参与持股,其中包含广汽研究院115名技术人员,合计出资近18亿元。

锁定期为五年(至2027年),期间若离职,只能按上一年净资产值退出,无法拿回原始本金。

华南车企危机,车圈恒大浮现?794员工被套-有驾

部分员工通过贷款或质押方式出资,存在还款压力,公司承认“确有困难者将提供帮助”。

换句话说,“爆雷”或许夸张,但“被套牢”是真。这些员工,从“打工人”变成了“股东”,本意是共享发展红利,结果却成了企业估值波动的直接承担者。

这让我想起去年试驾AION S Plus时,一位工程师朋友半开玩笑地说:“我现在开的不是车,是房贷。”当时只当是玩笑,如今听来,竟有几分心酸。

员工持股,为何走成了“融资工具”?

员工持股计划(ESOP),本是激励核心人才、绑定长期利益的好制度。苹果、特斯拉早期都靠这招留住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但问题出在——动机变了。

理想状态下,员工持股是“我看好公司,自愿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成长”。可现实中,不少企业把ESOP变成了变相融资手段,尤其在IPO预期强烈的阶段。

广汽埃安2022年启动混改,估值一度冲上千亿,员工认购热情高涨。人均200万,不是小数目。有人是真信新能源前景,有人可能是被“上市暴富”故事裹挟,还有人,或许在组织动员下“被自愿”参与。

华南车企危机,车圈恒大浮现?794员工被套-有驾

这就让“激励”变了味。当员工持股不再是选择,而成了“表态”或“门槛”,它就从“金手铐”异化为“铁镣铐”。

我曾采访过一位参与持股的工程师,他说:“公司说未来肯定上市,现在不投,等于放弃期权。”可如今,上市计划推迟,销量下滑,股价预期转冷,当初的“财富钥匙”,如今成了“债务枷锁”。

新能源“血海”之战,谁在买单?

我们得认清一个现实:新能源赛道,早已从蓝海杀成“血海”。

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35%,2024年逼近40%。但增速放缓,价格战白热化。比亚迪一骑绝尘,特斯拉持续降价,新势力内卷不止,传统车企转型艰难。

广汽埃安,2023年销量还能排进前三,2024年却面临增长瓶颈。今年上半年销量同比下滑,叠加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估值回调,埃安估值从千亿回落至不足500亿,缩水超50%。

这不是埃安一家的问题,而是行业共性。当资本退潮,裸泳者浮现,最先感受到寒意的,往往是那些站在前线、却无法随时撤退的员工。

他们不像投资人可以割肉离场,也不像高管有更多退路。五年锁定,意味着他们必须陪着公司走完这段最艰难的路。

华南车企危机,车圈恒大浮现?794员工被套-有驾

是“恒大式崩盘”吗?别乱扣帽子

把广汽埃安比作“车圈恒大”,我必须说:这顶帽子,扣得太大,也太危险。

恒大的问题是:高杠杆、高负债、资金池错配、庞氏骗局。而广汽集团2024年资产负债率47.6%,现金流稳定,背靠国企资源,基本面健康得多。

埃安的问题,更多是战略预期落空+行业周期下行+激励机制设计缺陷的叠加。

换句话说,埃安没“爆雷”,但“预期管理”出了大问题。当初画的饼太大,现在收不回来,员工心理落差自然巨大。

这就像你试驾一辆宣传“百公里加速3秒”的车,结果实测4.5秒——车没坏,但体验落差让人失望。

竞品对比:谁在稳扎稳打?

华南车企危机,车圈恒大浮现?794员工被套-有驾

我们不妨横向看看其他车企的员工激励方式:

比亚迪:也有员工持股,但规模较小,且多为中高层,普通员工参与有限。更侧重奖金、晋升等传统激励。

蔚来:推行“合伙人计划”,但以期权为主,行权价格与股价挂钩,风险相对分散。

特斯拉:早期员工持股造就了大量百万富翁,但那是2010年代的红利期,如今已不可复制。

相比之下,埃安的问题在于“全员持股+高门槛+强绑定”。全员参与本是好事,但要求人均200万,且五年锁定,风险过于集中。

如果当初设计为“分期认购”“可退机制”或“与绩效挂钩”,或许不至于引发如此大的信任危机。

技术与人性,谁更重要?

作为车评人,我向来痴迷于三电技术、风阻系数、智能座舱这些硬核参数。试驾AION V时,我曾为它0.19Cd的风阻惊叹;体验AION LX,也被其800V高压平台的补能速度折服。

华南车企危机,车圈恒大浮现?794员工被套-有驾

但这次事件让我意识到:再先进的技术,也抵不过一次信任的崩塌。

一辆车可以有L2级辅助驾驶,但如果没有透明的沟通机制,员工连“自动驾驶”都信不过。一辆车可以标称700公里续航,但如果企业估值“虚标”,员工手中的股权,可能连300公里都撑不到。

新能源的竞争,早已不仅是技术战、产品战,更是信任战、人心战。

未来会怎样?三个关键问题

埃安还能上市吗?

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如果2027年前无法IPO,员工退出机制将面临巨大压力。目前看,资本市场对新能源IPO趋于谨慎,埃安需拿出更强的盈利能力和技术壁垒。

公司如何化解信任危机?

光靠“经营正常”的声明不够。是否可考虑提前回购部分股份?设立专项纾困基金?优化退出机制? 这些才是诚意的体现。

华南车企危机,车圈恒大浮现?794员工被套-有驾

员工持股模式该反思吗?

高门槛、强绑定的ESOP,是否适合所有车企? 未来或许应更灵活:允许分期出资、设置阶梯式锁定期、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避免“一锤子买卖”。

写在最后

各位车友,我们买车,讲究理性消费、安全驾驶。其实,企业“造人”——管理员工、设计激励——也该如此。

员工不是融资工具,而是企业最宝贵的“底盘系统”。悬挂再硬,轮胎再抓地,如果底盘松了,车照样跑不稳。

这场风波,不该只被看作一次“谣言澄清”,而应成为行业反思的契机:在追逐千亿估值的路上,我们是否忘了,每一台车的背后,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人?

你觉得,员工持股该不该设门槛?人均200万的投入,算不算合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华南车企危机,车圈恒大浮现?794员工被套-有驾

老铁们,我是那个总在试驾的XXX我,下次不聊车,咱们聊聊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