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的奔驰A级,保养套餐却成了废纸!"北京车主李先生的怒吼,揭开了奔驰经销商关店潮的冰山一角。2025年6月,北京鹏龙海依捷等80余家奔驰4S店集中关闭,车主们发现:万元购买的延保服务突然失效,拨打售后电话只剩忙音。更讽刺的是,部分门店关门前一周还在大力推销"限时优惠套餐"。这场席卷23城的关店风暴,暴露了传统豪车品牌怎样的生存危机?
关店潮事件全景扫描
从杭州宝利德到济南广汇之星,奔驰经销商闭店呈现"塌方式"蔓延。据车主投诉,德州某4S店关闭前三天仍在收取保养预付款,而湖州车主发现账户里8000元维修基金随门店注销"蒸发"。奔驰官方回应称原厂服务可转其他授权店,但经销商自营的镀晶、喷漆等增值服务一律作废。
这种乱象背后是经销商资金链的全面崩盘。宝利德集团早在2024年9月就传出资金危机,却仍在10月向车主推销车险;北京运通兴驰被曝单车亏损2万元,最终因库存积压90天遭银行抽贷。奔驰中国销量连续两年下滑,2024年同比跌7.3%,2025年上半年跌幅扩大至14%,渠道收缩已成必然。
价格战下的市场悖论
当奔驰A级跌破12万、C级打对折时,市场却用脚投票。对比2025年价格曲线发现:A级较2024年降价52%,但月销量反降30%。将12万级A180L与同价位比亚迪海豹对比:后者续航多出150公里,智能座舱支持连续对话,而奔驰连导航都要付费订阅。
第三方调研显示,90后购车群体对奔驰品牌溢价接受度下降43%。"入门级奔驰的塑料感比国产车还强,智能驾驶水平落后华为ADS2.0两代。"95后受访者王磊的吐槽颇具代表性。更致命的是,频繁降价引发消费者观望心理,形成"越降价越滞销"的死循环。
新能源转型的致命迟缓
奔驰的电动化战略堪称"起大早赶晚集":2010年试水新能源,2019年才推出首款量产电车EQ系列,2025年EQE月销量不足蔚来ET5三分之一。技术层面,MB.OS系统开发滞后导致车机卡顿,而鸿蒙座舱已实现"可见即可说"的语音交互。
部分经销商开始"自救"转型。上海某原奔驰4S店改挂鸿蒙智行招牌,销售透露:"现在卖问界M9的利润是卖EQC的三倍。"这种渠道反水现象,折射出传统豪车品牌在智能化赛道上的全面落后。
维权指南与行业启示
针对权益受损车主,可采取三步应对:通过奔驰官网查询承接服务的授权店;整理合同向当地消协投诉(北京12345/上海12315);预付式消费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3条主张退款。
这场关店潮本质是传统汽车商业模式的坍塌。经销商压库存→价格倒挂→资金断裂的恶性循环,叠加奔驰总部对中国市场反应滞后三年的决策机制,最终让车主成为牺牲品。当12万的奔驰比不过15万的国产车,那个靠车标溢价的时代正在终结。
奔驰CEO康林松宣布"削减40%燃油车型"时,中国市场已用脚投票:2025年上半年,问界M9单月销量首超奔驰GLS。当智能化成为豪华新标准,"三叉星徽"的光环还能闪耀多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