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数据:国内11家主流车企的"家底"到底有多厚实?简单说就是,如果突然没了收入,这些车企手头的现金能撑多久。这个数字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比发动机参数、百公里加速更值得关注。
先说说这个"现金储备"到底有多重要。就像咱们家里要留点应急钱一样,车企也得备着"过冬"的钱。工资要发吧?供应商的货款要结吧?各种税费要交吧?这些可都是雷打不动的支出。业内专家说,车企至少要备足3-4个月的"口粮"才安全,要是低于2个月,那就跟咱们月光族差不多,随时可能揭不开锅。
最近江淮汽车公布的一组数据挺有意思。他们把国内11家主流车企的"家底"都扒了个底朝天。结果发现,平均下来这些车企能撑3个半月左右。最阔绰的是上汽集团,手头的钱够花5个半月;最让人捏把汗的是赛力斯,账上的钱连一个月都撑不到,只有0.89个月。这就像一个人钱包里就剩几百块,可下个月房租就要好几千,你说慌不慌?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车企没钱关我买车什么事?关系可大了!你想啊,要是车企资金链紧张,最可能发生什么?要么急着回款降价促销,这倒是好事;要么就可能拖欠供应商货款,那零部件质量还靠得住吗?售后服务的配件供应能及时吗?更极端的情况,万一资金链断了,你的爱车以后找谁保修去?
咱们具体看看这些车企的情况。江淮自己算了一笔账,去年平均每个月要花30多个亿,手头有近150亿现金,能撑将近5个月,算是比较稳妥的。再看看赛力斯,每个月开支高达116亿,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才103亿,连一个月都撑不住。这就好比你月薪1万,可房贷车贷加日常开销要1万2,天天都得算计着过日子。
赛力斯最近倒是好消息不断,新车型订单不错,上半年预计能赚二三十亿。但仔细看销量,其实比去年还少了15%左右。更关键的是,他们给自己定的2025年销量目标是近38万辆,可上半年才完成17万辆,连一半都不到。这就跟咱们立flag要减肥20斤,结果半年过去才瘦了5斤,后面压力能不大吗?
说到资金压力,赛力斯确实有点"压力山大"。他们的负债率常年保持在80%左右,比蔚来、理想这些新势力都高。虽然最近在想办法融资,比如引入新投资者、准备去香港上市,但这些都不是立马能见效的。就像咱们信用卡欠了一屁股债,虽然想着下个月工资到账就能还上,可万一有个突发情况呢?
其实不光是赛力斯,比亚迪、长城、福田这几家的现金储备也都在3个月以下。倒是上汽、广汽这些"老牌劲旅"家底厚实,现金储备都在5个月以上。这就跟买房似的,有人全款买,有人首付都要东拼西凑,你说哪个更让人放心?
说到这儿,可能准备买车的朋友要犯嘀咕了:那我该不该买这些资金紧张的品牌的车呢?这里头还真得好好琢磨。资金紧张的车企往往更舍得下本搞促销,价格可能更诱人;但另一方面,长期来看售后服务、配件供应能不能跟得上,这就要打个问号了。就像买衣服,地摊货便宜是便宜,可要是穿两天就开线,找谁理论去?
特别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消费者选车,光盯着配置表比来比去,却很少关注车企的财务状况。其实这跟找对象一个道理,光看外表不行,还得看看"家底"厚不厚实,会不会突然"跑路"。毕竟汽车不是快消品,买回来还得用个五六年呢。
说到车企的"花钱"能力,这里头门道可多了。有的车企特别会"精打细算",比如把大量现金拿去理财,既能保证随时能用,又能赚点利息;有的车企就比较"豪放",钱都砸在研发和扩张上。这就跟咱们理财一样,有人喜欢存定期,有人就爱炒股,各有利弊。
现在汽车行业竞争这么激烈,价格战一轮接一轮,对车企的资金实力要求越来越高。就像打持久战,粮草充足的才能笑到最后。所以啊,咱们消费者买车时,除了看颜值、比配置,还真得多留个心眼,看看这家车企的"钱袋子"够不够鼓。
最后说个实在的,现在很多新势力车企都在亏钱卖车,靠融资续命。这就跟开饭馆一个道理,刚开始打折促销吸引顾客可以理解,但要是长期亏本经营,迟早要出问题。所以咱们消费者也得理性点,别光看眼前便宜,还得想想三五年后这家车企还在不在。
说到底,买车这事儿,既要看眼前实惠,也得考虑长远保障。车企的财务状况,就像汽车的"隐形配置",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关键时刻的影响可大着呢。下次去看车的时候,除了试驾、砍价,不妨也多问问销售:咱们品牌最近经营状况怎么样啊?售后保障能坚持多少年啊?保不齐还能套出点"内幕消息"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