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这行,那是实打实的“吞金兽”。北汽蓝谷,这昔日的新能源“扛把子”,瞅瞅它最近的账本,简直让人虎躯一震:五年,嚯,亏了近乎三百个亿!这可不是毛毛雨,算下来,一天亏空上千万,简直是“眼皮子底下漏财”。
寻思寻思,一个曾七连冠全球纯电销量鳌头的企业,怎就沦落至此了?高层换得溜光水滑,董事长年年迭代,可销量就是不见起色。这就像久病之人,病势汹汹而来,病愈却如抽丝,想立马满血复活,谈何容易!
要说北汽蓝谷当年,那可是风头无两。EC系列,犄角旮旯都是,号称“两分钟卖掉一台”,比批发大白菜还快。可眼下呢?提起北汽新能源,诸位脑海里浮现的是啥?怕不是“技术翘楚”,而是“跑活儿的”。
这便抛出一个诘问:同样是鼓捣汽车,有的企业扶摇直上,有的企业却在亏损的泥淖里扑腾?
不少人觉得,北汽蓝谷的式微,很大程度上是“B端依赖症”作祟。啥意思?就是过于仰仗卖给单位、企业的单子,而冷落了普罗大众的需求。2019年,它家七成车辆都进了B端,仅有三成是私人买单。这就好比一家馆子,成天给单位食堂供应,结果自家菜做得愈发难以下咽,等食堂不要了,才发觉没人愿光顾你这儿了。
彼时的北汽,倚仗着B端市场的“蜜糖”,日子过得还算滋润。无需费神搞研发,车也能卖出去。但关键是,你总得打磨产品吧?EV150那几款车,品控拉胯、异响频发、续航骤降,用户体验一塌糊涂。这口碑一旦崩盘,想要力挽狂澜,难于上青天。
这就好比处对象,光靠甜言蜜语,不亮出真本事,迟早得吹灯拔蜡。北汽蓝谷在技术上的短板,也逐渐暴露无遗。当比亚迪、长城、吉利、长安这些劲敌,竞相推出新的混动技术时,北汽还在固守纯电路线。这就好比旁人都玩转智能机了,你还在攥着大哥大,能不落伍吗?
更扎心的是,补贴退坡,门槛水涨船高。这下,北汽新能源彻底抓瞎了,技术储备不足,就被市场一顿暴捶。这就好比临考,平时不思进取,临阵磨枪,注定挂科。
现如今,北汽蓝谷将翻盘的念想寄托在华为身上,极狐车型嵌入了不少华为的技术,但销量只能说平平无奇。双方合作的享界S9,号称“全景智慧旗舰”,面市后的表现也未达预期。
这又引出一个思忖:倚仗他人,真能奏效吗?
北汽蓝谷的窘境,实则也给其他车企敲响了警钟:自主造血能力,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你不能指望靠“外援”开疆拓土,核心技术务必攥在自己手中。
当然,也有人觉得,北汽蓝谷的家底还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没准哪天就咸鱼翻身了。毕竟,它曾是“中国新能源第一股”,也积攒了不少经验教训。
与其说北汽蓝谷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毋宁说是“温水煮青蛙”。当年的荣光,反倒成了它裹足不前的桎梏,沉湎于既往的成功,漠视了市场的变迁。
而今追溯,北汽蓝谷的际遇,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症结。过度依赖政策、轻忽用户体验、技术创新踯躅不前等等。
是以,北汽能否靠华为“逆天改命”,仍旧是个未知数。但毋庸置疑的是,倘若继续仰人鼻息,而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恐怕很难重返巅峰。毕竟,千锤百炼方成钢,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