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南京禄口机场,网约车司机陈师傅又一次经历了熟悉的“订单消失术”——他在某平台接到的长途送机订单突然显示“乘客取消”,但两分钟后,同一行程竟从另一平台重新派送到他的手机上。
这种被称为“切单”的操作,正在全国多地悄然上演:长沙司机李师傅在抢到订单后5秒内遭遇系统强制取消
广州乘客张女士的手机全程未触碰,订单却被标记为“主动取消”……
当算法成为操纵市场的无形之手,司机与乘客正共同陷入一场没有赢家的困局。
据多地司机反馈,部分平台疑似通过技术手段将订单“跨平台倒卖”。一名从业者透露,某些平台通过算法将高抽成订单“截留”至合作的小型平台,司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二次抽佣,实际收入缩水近四成。
乘客端同样难逃算法操控。一乘客叫车时收到平台推送的“司机可能拒载”提示,当她选择取消原订单重新叫车后,车费居然还上涨了。
事后她发现,原接单司机其实已快到达小区门口,并没有取消订单的打算。“系统用心理暗示诱导乘客主动换车,既规避了责任,又赚取了差价。”
面对质疑,平台方多以“技术故障”或“用户误操作”回应,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撕开了这套说辞的伪装。
在广州司机王师傅提供的录音中,乘客明确表示未进行任何取消操作,订单却被系统自动终止。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小型平台公然将“全网订单实时调度”作为卖点,暴露出跨平台订单交易已形成灰色产业链。
这场乱象的背后,是规则不透明导致的信任崩塌。当司机无法知晓每笔订单的真实抽成比例,当乘客看不懂动态调价的逻辑依据,平台与用户之间便筑起了无形的高墙。
杭州一网约车司机坦言:“我们并非抗拒技术升级,但至少不应该被随意戏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