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网上有人一本正经地科普“毁车习惯”,我就想笑。感觉特别像一群修仙小说里的外门弟子,在煞有介事地讨论怎么筑基才能根基更稳,而旁边真正的渡劫期大佬,早就开始玩儿法宝自爆了。
就说“原地热车”这事儿,简直是车圈的甜咸豆花之争,典中典了。一帮老司机说你不热车就是毁发动机,冷启动一脚油门下去,约等于谋杀。另一帮新势力用户说,都啥年代了,我的车都没有发动机,我热个寂寞?
这事的本质,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世界观问题。
老司机们的世界观里,车是个娇贵的铁疙瘩,是有生命的。你启动车辆,就跟唤醒一个沉睡的巨人一样,得有个仪式。你得让它的“血液”——机油,流遍全身的“经脉”,让这颗钢铁心脏做好准备。不然,机油还都在油底壳里躺着呢,你一脚油门让转速飙到三千转,活塞在那儿进行无润滑的“干磨运动”,这不叫磨合,这叫搓澡。简直就是谋杀!你的发动机就是那个没睡醒就被你一脚踹下床的大侠,内力还没运遍全身呢,你让他上去跟人干架,那不是等着内伤吐血?人直接心态爆了,当场给你表演一个拉缸,就问你怕不怕?
但新时代用户的世界观不一样了。车是什么?车是一个大号的电子产品,一个带四个轮子的手机。你用手机前,会先给CPU预热三十秒吗?你会等电池里的电解液充分循环了再打开App吗?不会。所以他们觉得原地热车这行为,就跟给手机贴钢化膜还套三个壳一样,属于过度焦虑,是农业时代的遗毒。
再说一个典中典的坏习惯:原地打方向。这行为,我愿称之为“手搓地球”。你以为你在挪车位,实际上你是在跟地球的引力掰手腕。车的神经——也就是转向系统,在底下哭晕过去,轮胎在粗糙的水泥地上摩擦,唱起了“我的滑板鞋”。夏天那个车里刚进去,真不是人待的地方,感觉自己像铁板烧上的鱿鱼。我上次还把一根雪糕忘在车里了,后果很惨烈。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真的经历过那个年代。开着一辆没有助力转向的破车,方向盘重得像块石头,你敢原地打一下,整个车都在呻吟,那声音跟道诡异仙里的大神要现身一样,充满了B级片的恐怖感。从那以后我就懂了,对车要温柔,因为它真的会用一张让你太阳穴直跳的维修账单来报复你。
但现在的问题是,时代变了,竞争法则也变了。
当下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什么存量竞争了,这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不存在体面,不存在共赢,只有“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极限施压。车企的思路就是闪电战,今天我价格背刺你,明天他配置王炸我。卷冰箱彩电大沙发,恨不得把压缩毛巾都塞车里当成核心卖点。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好像把一个简单的用车小知识,硬生生拔高到了哲学和玄学的高度。但你别说,还真他妈有点道理。
在这种掀桌子式的竞争里,谁还跟你谈什么“百年大计,爱车养护”?车企的潜台词就是:大哥,这车你就开个三五年,爽就完了。到时候电池都衰减了,智能系统都卡成PPT了,你还关心那个转向拉杆的磨损?格局小了,真的。大家都在研究怎么把餐厅直接引爆,你还在纠结桌子腿上有没有划痕,这不搞笑吗?
所以,那些所谓的用户手册,写得再详细也没用。就像苹果从来不会在说明书里告诉你,买我们的手机,你买的不是通讯工具,而是一种信仰。会买奔驰的人,他就是喜欢那个标,你告诉他这车烧机油,他说这是德味儿。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那种未来感,你告诉他内饰简陋,他说这叫极简主义。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他们需要的是维护这种信仰,而不是延长某个零件的寿命。
至于那些所谓的“智能启动系统”,听着高大上,号称能保护你的车。但真正的智能驾驶地狱试炼场在哪?在老头乐横行的菜市场。你那L4级别的自动驾驶,能躲过一个逆行还带S型走位,往你脸上吐痰的大爷吗?你那牛逼的智能系统,能预测一个突然从路边冲出来,要去对面买酱油的小学生吗?只要大爷躺得快,你车上装个天河一号都没用。
所以别吹那些花里胡哨的技术了,先把最基本的人性搞明白再说。
说了这么多,到底该怎么开车?我的结论可能会让你失望。
答案就是:随心所欲。
没错,就是随心所欲。在你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怎么爽怎么开。因为汽车的消费逻辑已经彻底变了,它从一个需要长期维护的耐用品,变成了一个快速迭代的电子消费品。你对它再好,保养得再到位,它也不会在你三年后换电车的时候,为你流下一滴感动的机油。与其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不如让它在自己的生命周期里,淋漓尽致地燃烧。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中间态没有意义。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