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野马汽车三十年波折,破产重组,多次被资本接盘

很多人可能会问,四川野马汽车这家公司,捣鼓了三十年,怎么还没“完蛋”?怎么破产了又被接盘,现在又火速搞重组,甚至还成了行业里某些资本眼里的“香饽饽”?这事一出来,不少人都在议论,有人感慨“老企业死磕转型太难”,也有人认为这就是“破而后立”的经典范本。那到底怎么看?野马的这一波三折到底能不能一雪前耻、再次冲锋?背后的门道和难题又是什么?

其实说起野马汽车,很多四川人都耳熟能详,它背后就是四川汽车工业的那个时代缩影。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各地都在拼命争制造业,四川当然不甘落后,于是诞生了野马汽车。别看当初很多车企都是“地方名片”,但能活下来的真的没几个。野马算是凭着一股四川人的“犟劲”,一路挺到了今天。这就让人想起来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有资质、有底子、有机会的企业会一直折腾?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把视野放大一点。咱们国家现在很明确,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工业未来的大方向,是从一个「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工信部一次又一次给行业定调,这就是明牌,也就是说,如果你手头有生产资质,尤其还是传统燃油和新能源双资质,你就有了“准入券”——这东西比金矿都值钱。怪不得这么多资本都抢着要接盘,谁搞到手就是能卡别人脖子的关键资源。

但资质归资质,一家公司能不能搞起来,最核心还是那一句老话:产品得能打,市场得认可,钱流得通,团队要靠谱。四川野马的历史,就是一部反复拉扯这些条件能否成立的教科书。

比如你看它巅峰时期,2012年野马拿下了国家的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2015年销量蹭蹭涨,甚至还能把美国福特这大公司告赢了,被赔偿了一百万。那时候,整个团队都觉得“上市指日可待”,董事长还立了flag——不让野马上市,绝不退休。听着振奋,但未必靠谱。因为后来的中国汽车市场突然就变天了。

你问市场怎么变?其实就是几个大浪叠加:技术革命开始了,国产品牌开始刷新三观,合资品牌价格往下打,互联网造车新势力纷纷入场,原材料价格疯涨,用户消费观也变了。一家传统企业想死磕到底,就好像八架老飞机去对阵现代战斗机,差距实在太大。

到了2018年,四川野马就已卖不动车还背着三十多亿的债,直接成了集团的“烫手山芋”。所以才有了雷丁汽车上场,想借野马的“双资质”杀出重围。雷丁有人叫它“造老头乐”的王者,也确实曾经卖过几百亿的低速电动车,可惜政策一转弯,低速电动车成了现实版“鸡肋”,雷丁不得不去求得正儿八经的乘用车资质,收购野马就成了救命稻草。

四川野马汽车三十年波折,破产重组,多次被资本接盘-有驾

但问题又来了,用资质拼名分容易,真正在市场上生存却太难。雷丁刚进去时还做芒果之类的新车,也算有点新意,但一看细节,技术跟不上,供应链又贵,资金还紧张,销售渠道也短板多。雏燕学飞没学成,雷丁自身也很快掉进资金泥潭——于是你会发现,一家连年换东家的公司,光靠“资质”根本不够,缺乏真正的“造血功能”。

四川野马汽车三十年波折,破产重组,多次被资本接盘-有驾

再来你看最新一波,“云鹰”这个新玩家横空出世。有人感慨:这公司动作可以说是“火箭速度”,“成立新平台,合资三连,闪电换帅”。但问题还是那几个:换了班子有没有新思路?产品线是不是补得上?技术栈是否搭得牢?市场真的买账吗?

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两年都在讲,「智能化、数智化、网联化」,每家车企都在拼算力、拼数据、拼生态。如果还是沿着传统方式老路走,转几圈还是在原地打转。而野马这次说跟北汽制造、巴顿等合作,专用车、重型车也布局,全资成立新公司还专做零部件研发,似乎想搞全产业链自造,那么这些业务会不会互相争资源?能不能拉来核心技术?尤其现在大模型智能座舱风头正劲,你只靠拿“资质”,容易又走回前几次的套路。

再看云鹰的这波接盘,其实也有不少人关心:他们图啥?从行业来看,资质极其稀缺,尤其是在日益收紧的新能源汽车监管环境下,大量资本都在赌“资质变成壳资源”,日后会不会像地产的“土地指标”一样稀缺?你拿到手就是一笔宝。只是这种玩法很容易变成资本运作的“马甲赛”,真正工厂能不能转起来,车能不能造出来,还是要两条腿走路。

有趣的是,野马汽车的新公司并不仅仅在做车,开始搞零部件制造、特种车销售、研发配件这些“多元副业”,这算是产业链升级的典型尝试。现在谁都知道,车不是单靠卖整车赚钱,什么电池、电控、智能驾驶舱、甚至售后服务才是蛋糕最大的一块。你自己能把零件和技术攥在手里,就有话语权才不怕被卡脖子。但四川野马能不能从“单打独斗”变成“全产业联动”,这个真的需要时间去考验。

当然,也不能忽略团队换血带来的影响。新任领导人李世伟空降,大家都在想,他是不是能带来新打法?中国车企不缺好战略,缺的是能落地的“狠人”。如果只是把团队旧瓶子装新酒,拿老资质去拉新订单,最后还是会陷入“边缘化”困局。要真正活下来,还得有能打硬仗的“爬坡力”和创新思维。

有人说,野马汽车这十多年,三次易主三次自救,其实反应的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艰难。那种“只要企业不死就能起死回生”的乐观主义,在现实里会被市场无情撕碎。尤其汽车这种重资产、长链条的产业,失败一次往往就是几亿几十亿的亏空。国际巨头都在断臂求生,中小企业更是风雨飘摇。

想一想,四川野马为什么总是“看起来快完蛋却又没死”?其实就是一句话——背后资质还在、地方产业一时舍不得砍、大资本都不想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壳资源。所以才有一次次的救驾、重组、再自救。但均衡一点讲,靠救命绳扛到今天是一回事,能否改头换面成为“新势力”又是另一回事。

你说能不能行?前方肯定难得很,毕竟行业巨头们都头破血流,更别说一只“老野马”要拼新赛道。可是对四川来说,这不是简单的“企业破产”问题,更是“地方制造业品牌转型”试验场。破产重组、资质整合,如同大浪淘沙,淘下来的,才是真正能长期活下来的企业。

四川野马汽车三十年波折,破产重组,多次被资本接盘-有驾
四川野马汽车三十年波折,破产重组,多次被资本接盘-有驾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是一场全赛道、全维度的“技术马拉松”,谁的技术跟不上,用户感知不行,最终就是被淘汰。四川野马能否借这次云鹰救驾,洗心革面,变成新一代的智能制造“川字号”?也许短期看不出来,但长期来看,这就像中国制造自己给自己上的一道考题——抱着老资质永远保不住青春,只有真刀真枪地拼出产品、拼出技术、拼死人才,才有可能不变“烫手山芋”为“抢手品牌”。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你觉得,现在还在救驾、还在自救的野马,能真正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路上杀出重围吗?还是说,终究会被更残酷的市场规律淘汰?答案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类企业的折腾与挣扎,其实折射着中国制造业最现实的那一面——既有希望,也有压力,还有必须面对的无数新问题。关键是,野马敢不敢也能“野”一次,把所有过往的痛和挫折当做新的起点。不管成败,这种勇气和动作,值得关注。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