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黄奇帆在说中国车企利润低,挺有意思。他说现在国内汽车卖3000万辆,利润才5%,还不如日本丰田卖700万辆赚得多。这事听着有点怪,为啥销量那么高反而挣得少呢?
其实掰开来看,问题出在好几处。咱们车企研发钱没少花,但效果不如外国车企。像德国那些老牌车企,研发占比有8%,可咱平均才5%。还有4S店这些销售网点,光维护就得占成本15%到20%,这还没算上各种宣传费用。
技术方面更明显,关键部件比如芯片、电池管理系统,很多还是得靠进口。自己造的要么质量差,要么成本高。新能源转型那阵子,不少人还觉得能弯道超车,结果现在发现传统车企转型真不那么容易。
说到底还是价格问题。国产车就算卖几十万辆,价格一直卡在八九万,哪有利润空间。反过来,丰田什么的,一辆车能卖咱们两三倍价钱,光靠品牌就能多赚不少。
不过现在也有车企在试水新路子。有的搞智能升级,通过软件服务赚钱;有的借鉴特斯拉搞垂直整合,省下中间环节成本。像华为和比亚迪这些,也在尝试用新技术拉高品牌价值。
政策这块最近也有变化。出口退税给车企减轻了负担,但双积分政策好像没以前好用。政府还给了些创新基金,但具体能不能转化成技术还不太清楚。碳关税那事可能倒逼车企更快搞环保技术。
说到未来,现在国产车往高端走是趋势。不少品牌想从八九万做到三十万价位,但得先把技术短板补上。生产方式也在变,未来可能更注重服务,比如租车、自动驾驶这些新业务。
海外市场也不能落下。比亚迪在南美那边摸索出了本地化路线,卖得比国内还贵。东南亚那边趁着RCEP政策红利,现在正是布局的好时候。
车企们现在得盯着研发投入,每年增速至少得12%才行。渠道这块也不能光靠4S店,直接网上卖车或者找代理商,得找个平衡点。出口的话,是该自己建厂还是技术授权,这得仔细算成本账。
还有个关键点,用户数据得用好。现在都讲究数字化运营,把老客户的终身价值挖掘出来,这钱其实能比卖车还赚得多。
总的来说,车企赚钱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核心技术不过关,品牌溢价不高,加上中间环节吃太多利润,这三座大山必须搬开。政策支持虽然有用,但终究得靠自己把技术搞上去。
这些事儿啊,看着挺复杂的,但说白了就是咱车企得想办法把技术搞上去,价格卖到位。不然光靠便宜走量,利润永远提不起来。这事儿得慢慢来,估计还得不少年才能见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