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华为,咱们老百姓心里头,那基本上就是“靠谱”和“厉害”的代名词。
从咱们人手一个的手机,到手腕上戴的智能手表,再到耳朵里的蓝牙耳机,华为出品,似乎就意味着品质和销量的双重保障。
可就是这么一个在消费电子领域呼风唤雨的巨头,一脚踏进汽车圈,却上演了一出让人有些看不懂的“冰与火之歌”。
你看它跟赛力斯合作的问界系列,特别是问界M7和M9,简直是车市里的大明星,每个月卖个两三万台,跟家常便饭一样,让多少老牌车企眼红。
但转过头再看看华为拉着奇瑞和北汽搞出来的另外两个“亲儿子”——智界和享界,那市场表现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两个品牌加起来,一个月的销量还在几千台的水平线上苦苦挣扎。
这就让大伙儿纳闷了,都是挂着华为深度赋能的牌子,都享受着“遥遥领先”的光环加持,怎么待遇差别就这么大呢?
难道是华为的光环突然不好使了?
其实啊,这事儿还真不能简单地把锅甩给合作的奇瑞和北汽,问题的根子,恐怕还得从华为自己这盘棋的下法上找原因。
要搞明白智界和享界为啥卖不动,咱们得先回头看看,问界当初是怎么火起来的。
说白了,问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踩准了节奏,并且用对了力气。
在它出现之前,国内三十万左右的新能源家用大车市场,理想汽车已经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学课,用“冰箱、彩电、大沙发”这套组合拳,牢牢抓住了中国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把车从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变成了“移动的家”。
这个市场定位被证明是极其成功的。
华为作为后来者,它没有去开辟一个全新的、未知的战场,而是做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决策:在理想已经铺好的高速公路上,开一辆技术更先进的车。
你看问界M7和M9,从车型到定位,都和理想L系列非常接近,都是大空间、高舒适度,主打家庭用户。
定位找准了,接下来就是华为秀肌肉的时候了。
它把自己最拿手的两样法宝——运行流畅、交互体验极佳的鸿蒙智能座舱,以及被广泛认为是行业顶尖水平的ADS 2.0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一股脑儿地都装进了问界车里。
这就好比两家餐厅都卖同样的招牌菜,但其中一家端上来的,不仅分量足,还配上了独家秘制酱料,味道一下子就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都能满足家庭出行这个基本盘的情况下,问界能提供更酷、更智能、更安全的科技体验,这个诱惑力是巨大的。
再加上合作方赛力斯为了抱紧华为这条“大腿”,几乎是拿出了全部家当来配合,生产、制造、品控全都言听计从,毫无保留。
所以,问界的爆火,是精准的市场定位、顶尖的技术加持以及一个全力以赴的合作伙伴,三者完美结合的产物。
好了,我们再来看智界和享界。
华为心里也明白,问界的成功之路没法简单复制。
为什么?
因为最肥沃的“增程式SUV”这块地,已经被自家的问界给占了,总不能再让奇瑞和北汽也来造个差不多的车,自己跟自己打架吧?
这显然不合逻辑。
于是,华为只能给这两个新伙伴规划新的赛道。
可问题就出在这,这两条新赛道,一个是“血海”,一个是“窄路”,走起来异常艰难。
先说奇瑞合作的智界S7,它被推进了纯电动轿车这个市场。
这个市场有多激烈?
简直是“神仙打架”级别的。
前面有特斯拉Model 3这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后面有极氪001这样的性能标杆,旁边还冲出来一个自带巨大流量的小米SU7。
智界S7虽然有华为的技术傍身,但它面对的是一群早已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拥有各自忠实粉丝的强大对手。
这个价位的消费者,买车逻辑很清晰:要么信赖特斯拉的品牌和技术积累,要么追求极氪的驾驶乐趣,要么尝鲜小米的生态和话题性。
智界S7的核心卖点,还是那套在问界上已经得到验证的智能座舱和智驾系统。
可问题是,这些东西在问界上也能体验到,而且问界还是更符合大多数中国家庭实际使用场景的SUV。
这就让智界S7的处境变得非常尴尬,从产品形态上说,它没有问界那么受欢迎;从竞争环境来说,它又陷入了最残酷的围攻之中。
再看北汽合作的享界S9,它选择的路更险峻——高端行政级纯电轿车,价格直接定在了四十多万甚至更高。
这个决策的勇气值得佩服,但市场的现实却很冰冷。
在这个价位段买车的消费者,他们看重的是什么?
很大程度上是品牌底蕴和身份的象征。
奔驰E级、宝马5系、奥迪A6L这些老牌豪华车为什么能长盛不衰?
靠的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下来的品牌信誉和社会认同感。
一个全新的品牌,想一上来就和这些“老钱”平起平坐,难度可想而知。
咱们可以看看蔚来的ET7,产品本身做得相当不错,但月销量也一直在几百台的水平上挣扎,就是因为品牌力还不足以支撑起它的高端定位。
享界S9面临的是一模一样的难题。
更有趣的是,很多潜在客户在了解完享界S9之后,转身就去下了问界M9的订单。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花差不多的钱,我能买到一台空间更大、更实用、还没有里程焦虑的问界M9,而且车里的智能科技跟享界S9是一样顶级的,我干嘛非要去买一台纯电轿车,天天为找充电桩发愁呢?”你看,享界S9不但没能打开新市场,反而无意中给自家的问界M9做了嫁衣,这棋下得就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了。
产品定位的偏差还只是表面问题,更深层次的,是华为这种“广撒网”的多品牌模式,正在引发消费者的困惑和信任危机。
由于自身没有直接造车的资质,华为只能通过与不同车企合作的方式,生出了一堆“界”字辈的孩子。
问界、智界、享界,据说后面还有尊界。
别说普通消费者了,就是对汽车行业很了解的人,都得花点时间才能分清楚它们谁是谁家的。
你走进一家华为门店,里面摆着好几个品牌的车,销售人员自己可能都还没把所有车型的复杂参数背熟,这怎么能给顾客提供清晰、专业的导购呢?
这种品牌认知的混乱,极大地削弱了华为品牌本身的光环效应。
而最近华为的一个举动,更是让这种信任危机浮出水面。
华为宣布,把智界和享界的销售和售后服务,全面移交给奇瑞和北汽来负责。
虽然话说得好听,叫“赋能”和“放权”,但在很多消费者眼里,这更像是“甩包袱”。
能赚钱、表现好的问界,华为就紧紧抓在自己手里,亲自管理渠道和服务;而卖得不好、问题还不少的智界和享界,就推给合作方去操心。
这下可好,消费者彻底迷糊了。
我买了台智界,万一车机系统出了问题,我去找售后,奇瑞的维修师傅说这是华为的鸿蒙系统,他们解决不了;我再去找华为,华为客服又说车是奇瑞生产的,他们只管技术。
两边像踢皮球一样,最后吃亏的不还是花了真金白银的车主吗?
这种“生了孩子却不好好养”的态度,让很多持币待购的人打了退堂鼓。
谁敢花几十万去买一个连出了问题该找谁都说不清楚的产品呢?
这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也让合作车企心里不是滋味,长此以往,合作的根基都会动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