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8居然稳坐销量榜首,这事儿没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刚才听销售那边小王抱怨:你别看M8卖得火,库存压力和发货节奏其实挺紧张的,芯片那个供应跟不上节奏。听着倒是有点意思,毕竟这年头,说供应链稳定还得掂量掂量。
从9月1号到7号的数据看,问界M8一周卖了大概4300辆(估算,样本有限),小米SU7和YU7分别是3200和3000辆。数据上看小米也不差,但价格上小米双车基本在25万上下,问界M8的起步价才18万左右,这价格差有点意思。换句话说,用同样的钱,消费者在问界和小米之间买车得掂量掂量:你买M8是买的性价比,还是小米的品牌新鲜感?其实这俩车的实操差别蛮明显的——M8开起来皮实,配置接地气,智驾辅助不算特别花哨但够用;小米的智能交互系统则更强调用户体验,屏幕更大,联网更顺畅。你说,买车到底是买感受还是买靠谱?
说到这,刚才跟一个做零部件的老哥聊天,他说:供应链这活儿,就跟做饭似的,面粉提前囤着鸡蛋缺了最后只能得买贵的,这些芯片和材料价格腾挪,一点儿都不能偷懒。这比喻我挺认同。新势力抢芯片抢得比谁都紧,质量上也得顾,环境又变,没人敢打包票明年芯片会多便宜。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问界M8在车内隔音上其实投入挺大,零跑C10和小鹏P7都没做到这份上,特别是高速时路噪的过滤,M8皮实得当,适合经常跑高速的买家。这一点,从一位朋友体验后吐槽他的小鹏P7高速噪音大,得花钱换减震,这活儿还是挺费心的。
说回小米,都说他们订单几十万挺猛,结果销量一看,和M8相差不大,问题在哪儿?我以为小米定位够宽,又有生态链加持,应该能轻松拿下市场。可后来想想,可能是研发节奏和供应链协作没磨合好,毕竟新车开发就像组装乐高,零件一环扣一环,少一个都掉链子。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这里面复杂得很。
临场小计算一下。M8如果算成本摊销,按官方指导价18万起步、一年平均开2万公里,保守估计油电混动系统百公里成本约在15元(体感),算得上经济。小米纯电的百公里电耗差距不大,充电便利性方面,小米布局充电桩更多,但充电速度其实跟问界混动的方便程度换算起来,有一定差距。你觉得,纯电快充真有那么大优势吗?还是混动更香?
有个细节挺有趣,零跑B01凭借约2.5万元的价格(估算)在城市短程通勤里抢了不少市场,但它的数据爆款背后,其实供应链牵扯了好几个代工厂。供应链是条多米诺骨牌,一出问题,整车也得挨打。有点烦,因为各家车企都想简化供应链,但现实没人能轻松做到。
我得承认,前面说小米不如预期有点绝对了。毕竟他们起步晚,品牌影响力还在培育,技术栈也在不断优化。以后销量说不准会翻身,但目前来看,问题还是供应链和交付节奏,没有这两块硬支撑,光靠新鲜感撑不住市场。
话说你们有没有发现,新能源市场越来越多样,用户选择也更挑剔了?比如理想L6虽然销量不高(估算两千辆上下),但不少买家反应驾驶感受和空间布局都挺舒服。相比起刚发布的小鹏P7新款,这两者在同价位里其实打价格战挺激烈。你觉得车企应该更注重哪方面?是单纯技术堆叠,还是用户体验优化?
我突然卡壳了,说到这里,应该还得提提渠道端的博弈。毕竟卖车不光是产品好坏,很多时候客户跟渠道经理的那几句对话决定了最终选择。一次我采访朋友,他笑说:销售那帮人啥时不忽悠,就等价格降到我接受。那种感觉,你懂吧?价格战、补贴战打得热火朝天,用户心里其实挺乱,真想要的东西反而没那么明确。
我自己从供应链视角看,这种多品牌、多车型共舞的局面,就像是农村盖楼,楼要盖得高,材料得及时送到,师傅活得跟得上节奏,不然就烂尾楼一堆。汽车企业的研发也是这样,每个环节卡点都得想清楚,错一步就多花钱浪费时间。说回来,小米双车同时失利,不全是车型问题,也和研发迭代速度、伙伴协同能力相关。
你觉得,未来半年,谁会成为新能源市场最大的黑马?是有底蕴的问界系列,还是技术流派的小米,或者其他那些被低估的厂家?我暂时还没答案。不过手握的这些碎片,倒挺想明白,为什么消费者越来越挑。可能是选择太多,反而更难抉择。
最后想说一件小事,前两天加完油,问界M8的仪表盘上那个绿色的混动标志特别讨喜,亮晶晶的,像家里厨房刚买的那盏小夜灯,稳稳当当地告诉你,这车还挺靠谱。这种细节,总让人安心,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