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亮价格:红得发紫的黄河川崎 HK250,如今二手车行标到“三万出头”;本田 CG125 市面依然有新车,落地也就一万多零头;剩下重庆建设雅马哈 80、金城-铃木 AX100、嘉陵 50 通通看车况,最低几千,顶配能被黄牛抬到两万。听着贵?别急,咱把体验攥在手里再说买不买。
嗐,先骑 HK250 ,钥匙拧下去,电启动哒的一声点亮,五百米外就能闻见那股淡淡汽油味掺着机油味儿——有人嫌呛,我却觉得那是八十年代的味道。坐垫硬中带弹,手一握把,震动通过 A 柱子般粗壮的前叉直往掌心钻,却不麻,很带劲。零百七秒出头就到,风噼嗐,翻箱倒柜把老相册挖出来,我才想起自己到底骑过几台“真・男人”機車。今天咱不讲新电摩,专挑九十年代那 五大神车,骑过一辆的朋友——恭喜,你确实不小了。
先抛个价钩子。HK250落地价当年“四千六多点”,转眼就被黄牛炒成“两万四”,比现在加价买大G 63还狠。钱包没跟上,脸面也得硬撑,于是我贷款——真贷款——把那台红 HK250骑回村口。油箱一靠耳朵就能听到汽油晃荡的咚咚声,混着淡淡橡胶味,直钻鼻腔,青春的味道就這麼被点着了。
油耗呢?实测来了。
五十出头的巡航时速,我一脚把表踩到七千转,百公里“六个来油”。
发动机散热片烤得裤管发烫。
可听那排气“嗒嗒”脆响,谁在乎。
跳回消费者视角。朋友老周收藏的金城-铃木AX100,如今还能一枪就点火。二衝程特有的机油味呛鼻,却把我瞬间拉回省道上春风刮脸的夜里。你猜咋地,他当年花“九千出头”提车,如今二手喊价依然过万,妥妥理財产品。
评论区也炸: “我铃木王不够格吗?👍22”
“你說的这些,都不是最老的摩托车。我骑过幸福250😂👍36” 行吧,嘴上都硬。可要论“到今天还服役”的,本田CG125 必须点名。比我年纪小的表弟天天拿它跑外卖,一桶油跑“三四百公里”;我摸那钢制油箱,冰凉,漆面却依旧亮得能照人。
A 柱子?不存在。弯梁雅马哈 80 的骨架轻得发飘,高速六十就开始抖,可它半自動變速解放左手,城里红绿灯一个接一个,舒服得很。
再说嘉陵 50。启动绳一拉,“嘟噜”轻哼像只紅公雞。车一停,热浪携着橡胶味扑脸,路边小学的糖炒栗子香又盖过去——味觉也算被它打开了。
成本盘点整明白咧: 1. 备件?HK250亮晶晶的化油器要找洛阳老厂库存,二百块上下。
2. 机油?老机必須 20W-50,四升“一百来块”。 3. 保险?交强险两百不到,城管叔叔管不管另说。
场景代入一下。工作日,你穿件牛仔背心,脚踩解放拖鞋,点火——咔嚓——夜色里那一缕白烟像信号弹。回头率?不用问,隔壁大爷都竖起大拇指:“這聲兒忒带劲!”
價值哲学也讲一句:九十年代的摩托教会我们机械该有的质感,也让人知道——自由从来不贵,是时间把它标上了高价。
那么问题来了,你會为了回忆掏“一万出头”收台 CG125,还是咬牙“三万多”弄辆状态完美的 HK250?
掏不掏?别问我,心跳已经回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