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上市后销售体系三调,纯电转型背后的故事
我家小区楼下那家理想门店,最近又换了展车。上周末路过时,看见销售小哥在擦一辆新到的i8,说是刚定价调整完,这车从Pro、Max、Ultra版本直接合成了一个标准版,33.98万起,还能加一万块选个后排娱乐屏。我顺嘴问了句,“这不是跟L8价格撞了吗?”他笑着说:“现在统一价更好解释,不用再和客户扯半天‘到底买纯电还是增程’。”
其实不光是价格变动,理想内部这半年也折腾得够呛。听做售后的老王师傅讲,他们公司人事部门都快忙疯了,从供应链到生产,再到销售,每隔几个月就来一次组织大调整。这次最大的动作,是把原来的五大战区撤掉,总部直接管全国23个区,中区那个韩希,现在负责整个销售业务,要向马东辉汇报。
“以前我们分战区,各自都有任务指标,”老王喝着茶说,“有时候就是各玩各的,不利于整体发力。”他说前阵子还担心自己这个中区会不会被裁员,好在最后反而升职了。“其实总部管起来更省事,我们也不用天天跟其他战区比谁卖得多。”
这种频繁调整,其实源头还是理想要冲纯电市场。去年MEGA刚出来的时候,公司里不少人都觉得能一飞冲天,可惜节奏没踩准,一度销量惨淡。据说李总后来发了一封内部信,把失误全摊开讲,说当初把MEGA当成成熟爆款来推,其实还处于商业验证期。这话在车友群里传开之后,好多人开始重新看待理想的步伐——毕竟做增程的时候他们挺顺,但高压纯电真的是另一套打法。
不过话说回来,我表弟就在北京那边做售后,他碰巧参与过MEGA Home版本首批交付。他吐槽,那台50万级MPV虽然空间大,但冷门配置太多,比如座椅通风只有主驾和副驾有,二排没配,全家出游时孩子热得直喊空调不给力。而且据他说,有一次客户抱怨高速上主动安全系统偶尔“神经质”,结果工程师远程升级才解决。
到了今年6月,据朋友圈消息,公司又搞了一次大整合,把研发和供应链部门跟销售服务群组合并成“智能汽车群组”。听技术岗的小刘聊,这么干主要是消除部门墙,让产品迭代速度快点,为接下来i系列SUV铺路。他们研发那边甚至传出段子:新车型命名方式以后可能会变,因为怕像MEGA一样节奏失控。
回头看看7月底发布的i8吧,那会儿预售价35-40万之间,一公布落地价只要32.18-36.98万,让不少观望的人眼前一亮。但实际情况呢?发布后一周就改方案,根据订单反馈,把Max版作为标准款定为33.98万元,还单独列出了娱乐屏选装包。有圈内人分析,这种快速反应对供应商压力不小,比如欣旺达电池供货临时加量,还有地平线智驾芯片参数需要短时间协商更新。不少同行感慨,“这执行力确实狠。”
我身边有朋友本打算入手L8,看见同样起售价纠结半天,到底该选增程还是试试纯电?后来价格拉开差距,他倒觉得舒服些。“你让我花一样的钱买两种动力,我肯定犹豫啊,”他笑道,“现在差点钱还能多几个配置,也算给消费者一个明确选择。”
但实际上,对基层销售新体系要求可比以前高。一位上海门店的小张告诉我,他们培训时专门强调:不能让客户感觉增程和纯电互相掣肘,两套话术必须分清楚。有一次微信群里有人问:“是不是以后只推纯电?”主管立刻回复:“两条腿走路,都不能丢。”据说还有新人因为解释混乱,被投诉耽误成交。
至于五大战区模式被撤销,会不会影响销量?行内普遍认为短期难免波动,不过长期来看应该利好拓展新用户。毕竟过去战区制容易导致资源碎片化,现在总部统筹可以灵活应对不同地区需求。我表姐在西南跑市场,她提过成都雨季湿滑路况下,有用户反馈某批次胎噪偏大,总部能及时协调厂家优化轮胎配方,以前战区层层上传信息慢好多倍。
当然啦,新车型上市总伴随各种吐槽。例如北方城市冬季续航缩水问题,今年已经有车主晒出实际体验,比官方数据少20%还不止;还有部分早期订购者发现导航地图更新滞后,需要手动下载补丁才能正常使用。维修站师傅常挂嘴边一句话:“新能源嘛,每年都有新毛病。”但大家习惯就好了,该修修,该骂骂……
至今为止,无论是李总微博置顶里的成长二字,还是公司上下每次面对问题迅速决策,都说明一点:这家公司是真敢试错,也愿意改正。有意思的是,上个月朋友圈流传一句玩笑——“买理想,就是陪它一起长大的过程。”旁观者未必懂其中滋味,但那些经历过产品迭代、组织变革的人,大概心里明白什么叫持久战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生活琐事及行业口述,如遇专业参数以现场技师或圈内人士口头转述为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