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新能源车市场,所谓“卷生卷死”早已成了日常。当比亚迪突然宣布暂停宋L、GT等三款新车上市时,不少吃瓜群众看到的是一场壮士断腕的戏码。但如果你以为这是比亚迪主动求变,那还真是低估了这个老牌巨头的危机感。实际上,事情的真相很简单——被对手逼到了墙角,不得不挥刀自宫,断尾求生。
别说比亚迪自己没料到新能源车子的内卷程度这么疯狂。新势力们这两年着了魔一样,拼命堆续航、卷智驾。蔚来把150度电池包抡了上来,续航直接破千公里;小鹏把NGP开进了城区,要争当FSD中国分舵长;就连一向务实的五菱,也用插混车型杀进十万级市场,活活把燃油车的性价比打到了地板下。
这些攻势比亚迪能看不到?海豚和秦PLUS两大顶流撑场子,其他车型的光环早褪色。唐EV销量同比跌了18%,高端产品卖得心里发凉。刀片电池和DM-i混动的王冠戴久了,该戴头铡了。淘汰落后车型没法阻挡行业变天,更何况停产那些销量惨淡的车型,对账面可能是“止血”,但对品牌形象却是难掩创伤。毕竟,谁家有那么多空间能随便扔掉几款“亲儿子”?
说到品牌危机,比亚迪的“精兵计划”,其实暴露了自诩无懈可击的全产业链也有短板。自家电池和电机玩得溜,但智能座舱还得用高通8155,自动驾驶更直接采购博世的方案。汉EV都还不敢上个电子外后视镜,怕遭人笑话“高处不胜寒”。再看友商,极氪押宝自研智能驾驶系统、华为ADS 2.0忙着无图城市领航,这对比亚迪基本是降维打击。
要说问题的源头,不只是在技术路线上跟错了步调,更在渠道布局上翻了车。去年比亚迪上马“千店计划”,本想攻城略地,谁料却搞出一地鸡毛。经销商之间为抢返利恶性甩卖,北京的海豹冠军版优惠直降三万,妥妥的击穿品牌底线。被搞怕了的比亚迪,为了止血只能上“库存熔断机制”。可是,看看隔壁特斯拉直营,毛利率常年18%以上,比亚迪净利润率只有可怜兮兮的8.7%,实在让人没法笑出声。
不仅是国内,海外市场也成了硬骨头。欧盟刚一挥刀,对中国电动车加征38%关税,多少辛苦几年攒下的成绩单一下就打回了解放前。好在比亚迪泰国工厂上线,侥幸躲过一劫;但在德国,卖的比大众ID.4还贵几千欧,消费者自然开始琢磨“干嘛不买亲儿子”。
停产省下来的资源,真能砸出下一个全球爆款吗?讲真,现在谁都不敢打包票。品牌的增长已经不像前两年那么顺风顺水。网友讥讽:“王传福这哥们是真敢砍,三款说停就停。” 其实,停产决定早该下,毕竟比亚迪铺摊摊成了杂货铺,海鸥八万、仰望一百万,想收割所有市场,最后反把腰闪了。
对消费者来说,这种场面怎么看都不太妙。如今在售比亚迪车型连自己员工都快记不住了,8万到百万无缝衔接。中端市场被深蓝S7、零跑C11闹了个底朝天,前有狼后有虎,上下两头都不安稳。就像有网友调侃的,“现在买比亚迪就像49年入国军,要么抄底现款,要么死等新技术,全靠胆大心细。”
未来靠什么?也许得等超级E平台真落地,把续航痛点彻底治死。坊间传5分钟充400公里,要是真有这水平,不如直接装到秦PLUS,顺带把轩逸、卡罗拉的“棺材板”钉死。当然,这还只是愿景,现实却不那么温柔。
新能源车企打的已经不是产品战,而是淘汰赛。成本、技术、品牌,三场大仗一场不能输。前浪死、后浪上,今天你把别人卷下去,明天可能就轮到自己吃沙子。比亚迪这“精兵计划”看似激进,其实只是行业极端竞争下、被裹挟着不得不做出的自救。等风过去再看,也许能站着,也许只剩下满地狼藉。市场从不留情,靠自己走出来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你看,比亚迪砍产品,友商在上强度,行业愈发拥挤。你还在比亚迪4S店挑花了眼,明天他可能直接宣布升级换代。别抱怨购车选项太多,都是市场洗牌逼出来的“福利”。至于最后哪家笑到最后?真不好说,毕竟“卷”字当头,谁都不敢先睡觉。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