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步还是体验?电动车选购的“实用派”与“科技派”之争

你说现在电动车市场是不是有点魔幻?九号、小牛的两万块电动车刚摆上货架,就被抢得差不多了,好些人甚至愿意加价提车。可再看爱玛、台铃这些老牌巨头,主力产品还窝在三千块以下的价位,偶尔推出个万元级的车型,比如雅迪 S80,销量却跟坐了滑梯似的往下掉。这明摆着高价车能赚更多钱,为啥这些头部品牌反而逆着来呢?

代步还是体验?电动车选购的“实用派”与“科技派”之争-有驾

先说说传统品牌的算盘。它们就像认准了 “性价比护城河” 的守关大将。2025 年的行业报告显示,三千元以下的电动车占了市场销量的 80%,而万元级产品连 3% 都不到。身边大多数骑电动车的人,不管是上班族每天通勤,还是大爷大妈买菜接送孩子,核心需求就仨:续航得长、动力得稳、价格得低。什么智能化功能,在他们眼里可能跟鸡肋差不多,可有可无。

代步还是体验?电动车选购的“实用派”与“科技派”之争-有驾

传统品牌靠的就是薄利多销这招。你想啊,电机、电池这些核心部件成本明明白白的,它们的利润率也就 8%-12%,全靠走量来摊薄成本。而且它们的线下网点那叫一个多,全国乡镇都有覆盖,下沉市场渗透率能达到 70%。在这儿低价就是硬道理,便宜才能更快地抢占份额。你去乡镇上看看,满大街跑的基本都是这些品牌的低价车。它们的产品定位可实在了,配置全聚焦在基础性能上,石墨烯电池让续航提升 30%,1000W 电机满足城乡通勤完全没问题,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一概没有。可现在市场竞争太激烈了,上千个品牌挤破头,终端售价几乎就是成本价,稍微提提价,用户转头就买别的品牌了,谁敢轻易涨价啊。

代步还是体验?电动车选购的“实用派”与“科技派”之争-有驾

但你要说传统品牌不想做高端车,那可冤枉它们了,它们其实面临着三大困境。就是硬件堆砌很难突破 “性价比天花板”。你看雅迪 S80,万元级的车,也就是升级了下电池和外观,没啥实质的创新。在用户眼里,这不就是换汤不换药嘛,自然觉得 “不值”。而且电机、电池占了整车成本的 60%,硬件一升级,价格蹭蹭往上涨,可用户对溢价的接受度又低,这买卖实在不好做。

代步还是体验?电动车选购的“实用派”与“科技派”之争-有驾

还有品牌认知的问题。在心里,爱玛、台铃就是 “高性价比代步车” 的代名词,突然推出高价产品,就像让一个一直卖平价衣服的品牌突然去卖奢侈品,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很容易引发品牌调性的冲突。之前有个二线品牌试过推出 8000 元的车型,结果销量还不到预期的三分之一,最后只能降价处理,这就是教训啊。

代步还是体验?电动车选购的“实用派”与“科技派”之争-有驾

行业内卷还让它们陷入了 “囚徒困境”。头部品牌不敢轻易涨价,生怕给二线品牌留下低价渗透的空间。就说有个区域品牌,靠低价策略,三年销量翻了一番。2024 年传统品牌均价同比下降了 5%,可销量才增长 2%,完全是在 “让利换量”,陷入恶性循环了。

代步还是体验?电动车选购的“实用派”与“科技派”之争-有驾

再看看新势力是怎么破局的。它们走的是从 “硬件竞争” 到 “生态突围” 的路子。九号、小牛有自己的核心优势,比如自研的 BMS 电池管理系统,能让续航精准度提升 40%,还有 GPS 防盗功能,丢车找回率超过 90%,还支持 OTA 升级,功能能持续迭代。我有个朋友买了九号的电动车,天天跟我显摆手机 APP 远程解锁、自动锁车这些功能,说早上着急上班,不用翻找钥匙,手机一点就解锁,特别方便,骑行数据还能统计,满足了他对科技感的需求。

代步还是体验?电动车选购的“实用派”与“科技派”之争-有驾

它们的溢价逻辑也不一样,卖的是 “体验” 而不是 “硬件”。九号 E300P 硬件成本大概 8000 元,能卖到 2 万元,用户买的就是 “安全 + 便捷 + 个性化”。而且它们在搞生态布局,能连接智能穿戴设备,还能接入智能家居系统,这就不只是一辆电动车了,而是打造了一个 “出行生态”。

代步还是体验?电动车选购的“实用派”与“科技派”之争-有驾

它们瞄准的是小众市场,主要是一二线城市的中产和科技爱好者,这些人对价格敏感度低,愿意为 “独特体验” 买单。数据显示,万元级电动车用户里,30 - 40 岁的白领占比 65%,他们年均骑行里程超过 5000 公里,更在意品质而不是价格。

代步还是体验?电动车选购的“实用派”与“科技派”之争-有驾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性价比的本质其实是 “需求匹配”。如果你就是代步用,占比 70% 的代步型用户,三千元以下的车型就能满足 90% 的日常通勤需求,那些额外功能对你来说就是 “无效溢价”,没必要花冤枉钱。要是你是品质型用户,占比 25%,愿意为长续航、快充、智能化支付 5000 - 8000 元,那万元级产品就得突破 “功能天花板”,得真有能打动你的地方才行。还有 5% 的极客型用户,追求极致性能,比如时速 100km/h、续航 200km,他们愿意为 “尖端技术” 买单。

代步还是体验?电动车选购的“实用派”与“科技派”之争-有驾

选购电动车的时候,有三大核心变量得考虑。是用途,每天通勤 10 公里和跨城骑行,对续航和动力的需求肯定不一样。然后是场景,你要是接送孩子,安全配置就得多关注;要是短途代步,轻便就成了优先考虑的因素。还有预算弹性,月薪 5000 元的人买 3000 元的车,和月薪 2 万元的人买 2 万元的车,对价格的敏感度那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代步还是体验?电动车选购的“实用派”与“科技派”之争-有驾

其实行业里有个真相,传统品牌不是 “不想做” 高端车,而是 “做不了”。它们受渠道限制,线下经销商一直靠低价走量赚钱,推出高价产品,经销商可能就不乐意了,之前有品牌试点高端车型,经销商进货量直接下降 30%。而且它们长期聚焦硬件优化,智能化研发投入不足,2024 年传统品牌研发费用占比仅 3%,新势力却能达到 15%,这差距一目了然。

新势力也不是没有风险,现在智能化渗透率只有 12%,就靠这个卖点,很可能会遇到增长天花板。而且锂电池价格波动、芯片短缺,硬件成本压力不小,有新势力品牌 2024 年高端车型毛利率都降到 18% 了。

代步还是体验?电动车选购的“实用派”与“科技派”之争-有驾

现在电动车市场呈现出 “二元分化” 的格局。短期来看,传统品牌守住 “性价比基本盘”,新势力割据 “高端体验市场”,两者暂时没啥直接冲突。本质上,传统品牌靠规模和供应链取胜,新势力靠技术和生态破局,这是 “效率竞争” 与 “价值竞争” 的分野。

作为消费者,该怎么选呢?要是单纯代步,选传统品牌,三千元内的车型足够用了,盲目追求高价可能就是交 “智商税”。要是看重品质,追求安全、便捷、科技感,新势力的万元级车型可以考虑,但得擦亮眼睛,警惕 “伪智能” 噱头。

最后问问大家,你更愿意为 “实用代步” 还是 “科技体验” 买单?有没有什么难忘的购车事,来跟大家分享分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