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路费重启倒计时!油车双重缴费,电车免费用路时代终结?
我刚把那台加满95号汽油的Model 3开出加油站,手机就弹出一条新闻:“多地试点按里程征道路使用费”。我愣了一下——这不就是变相重启养路费?而我们油车车主,已经在每升油里交了养路费,现在还要再掏一遍?
更扎心的是,隔壁充电桩前那位五菱宏光MINI EV的车主正悠闲地扫码充电,电价里可不含“养路费”。一边是油车双重缴费,一边是电车“白嫖”公路?这公平吗?
养路费的“钱荒”困局:6000亿缺口从哪来?
先说个硬数据:全国普通公路年养护资金缺口高达6000亿元(来源:交通运输部2024年报告)。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再造半个港珠澳大桥。钱去哪了?路越修越多,养护成本年年涨,而传统燃油税收入却在掉头向下。
为什么?2023年新能源车销量突破900万辆,市场渗透率超35%。每多一辆电车上路,就意味着少一个交燃油税的车主。燃油税本是公路养护的“基本盘”,如今这个盘子正在被新能源浪潮一点点掏空。
我在安徽试驾一台老款汉兰达时,路过一个刚重启的国道收费站,心里五味杂陈。我加的每一升油都含税,现在却要再交一次通行费?这不就是“双重缴费”?
电车“免费用路”时代,真的公平吗?
咱们把镜头切到电车这边。五菱宏光MINI EV车主老李,每天通勤30公里,一年电费不到800块。而我开一台2.0T的SUV,同样里程,油费得五六千。表面上看,电车省钱环保,但路是大家修的,养护成本不该由所有人共担吗?
目前的政策逻辑有点“割裂”:油车在加油时已通过燃油税隐性缴纳养路费,而电车几乎零成本使用公共道路资源。这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倾斜,短期看是扶持新能源产业,长期看却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我在深圳试驾过一台比亚迪海豹,L2级辅助驾驶跑高速很轻松,但每次路过收费站,看着油车队伍排长龙缴费,电车却能ETC秒过,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我们都在用路,凭什么有人“白用”?
专家方案:碳税+动态征费,能破局吗?
有专家提出:剥离油价中的隐性养路费,改征碳税。这思路很妙——谁污染谁付费,油车多排碳多交税,电车零排放少交甚至不交。同时,取消重复的国道收费站,减轻油车负担。
另一个方案更“未来感”:基于车联网的动态里程费。比如华为的车联网系统,能实时监控车辆行驶里程,自动扣费。听起来高效精准,但问题来了——你的行车轨迹全被记录,隐私谁来保护?
我在体验某新势力车型的“智慧出行”功能时,后台能精确到我几点几分去了哪家咖啡馆。如果这套系统用来收“养路费”,你愿意交出自己的行车数据吗?
还有充电桩自动扣税的设想——充电时按电量折算道路使用费。这技术上不难,五菱的E平台已预留接口。但难点在于:农村自家电桩、单位充电桩怎么监管?会不会催生“偷电跑路”的灰色产业链?
竞品对比:油车、混动、纯电,谁更“公平”?
我们拉三台车来对比:丰田凯美瑞双擎(混动)、特斯拉Model 3(纯电)、大众迈腾(燃油)。
凯美瑞双擎:油耗低,燃油税交得少,但电池寿命到期后更换成本高。它像个“中间派”,既享受政策红利,又没完全摆脱油车身份。
Model 3:零油耗,零燃油税,但道路使用成本近乎为零。长期看,若开征里程费,它的运营成本优势会被削弱。
迈腾:老老实实加油,每升油都含税,但若再加征里程费,等于“双重负担”。
公平性在哪? 我认为,短期应保护新能源产业,毕竟转型需要时间。但长期必须建立“使用者付费”机制,否则油车车主的不满会像轮胎鼓包一样,越积越大。
用户声音:老司机们怎么说?
我在山东一个车友群做了个小调研,45位油车车主中,82%反对重启养路费或按里程收费,理由很直接:“我已经交税了,凭什么再交?”
而电车车主群里,多数人支持“公平收费”,但强调:“不能一刀切,小微电车如五菱宏光MINI,续航短、跑得少,该有减免。”
一位开货拉拉的五菱用户说:“我这车一年跑8万公里,如果按里程收费,成本大增,最后还不是转嫁给消费者?”
这提醒我们:政策设计必须分层。商用车、高频使用者和家用车、小微电车,应区别对待。
技术能否解决公平与隐私的悖论?
华为、百度、特斯拉都在推车联网方案。动态监控里程、自动扣费,技术上已成熟。但公众对隐私的担忧,比对油耗的焦虑更强烈。
我在试驾问界M9时,其ADS 3.0系统能精准识别加减速、变道习惯。如果这套数据用于征税,精准是精准了,但**“我在哪、去了哪”全被掌握,想想就后背发凉**。
或许折中方案是:本地化存储里程数据,定期匿名上传,系统只计算费用,不追踪轨迹。就像电表只读度数,不记录你几点开灯。
未来展望: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公路收费?
我认为,“免费用路”本就是错觉。路是国家修的,钱从哪来?要么税收,要么收费,要么发债。新能源车不能永远“搭便车”。
理想路径或许是:
短期:保持燃油税,但取消重复收费站,减轻油车负担;
中期:试点按里程收费,优先在商用车、网约车等高频使用群体中推行;
长期:建立全国统一的道路使用费平台,结合碳排放、拥堵程度动态定价,真正实现“多用多付、少用少付、绿色少付”。
至于小微电车,像五菱宏光MINI这种,年行驶不足1万公里的,可设免征额度,既保民生,又促公平。
结语:公平,是交通政策的“底盘”
养路费要不要重启?电车还能“免费”多久?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我很清楚:任何政策,若让一部分人感觉被“割韭菜”,就难以持续。
油车车主不是反对公平,而是反对“双重缴费”;电车用户支持绿色出行,但也担心隐私被“监控”。
所以我想问问各位车友:
如果未来电车也要交“养路费”,你接受哪种方式?按里程?按碳排?还是保留燃油税模式?
你觉得五菱宏光MINI这类小微电车,该不该 exempt(豁免)?
为了公平,你愿意交出多少行车数据?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也准备抽三位老铁,送《2025中国智能汽车趋势报告》电子版。
顺便说个花絮:写这篇稿时,我那台Model 3的胎压报警亮了——再智能的车,也得靠人盯。就像再完美的政策,也得靠公众监督才能跑稳。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