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骑着电动车出门的朋友们,最近肯定都听说了,今年9月1号开始,关于电动车的新规矩就要来了。
消息一出来,大伙儿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这又是要搞什么名堂?
是不是意味着我这刚买没多久的车就得淘汰了?
还是说,这又是变着法儿地想让我们掏钱换新车?
各种各样的猜测和疑问在邻里街坊、同事朋友之间传开了。
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也别被网上那些一知半解的说法给带偏了。
这件事关系到咱们几亿人的日常出行,国家这次出手,不是简单地拍脑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下定决心要解决一些长期以来悬在咱们头顶上的安全大问题。
今天,咱们就用最平常、最实在的话,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聊个透彻,看看这次的改变,到底对我们普通人是好是坏。
首先得说说最让人揪心的问题,就是电动车着火。
这几年,咱们在新闻里、短视频里看到的电动车起火事故,实在是太多了。
有时候是在楼道里充电烧起来,有时候甚至是在电梯里突然爆燃,那些画面看得人真是心惊肉跳,后背发凉。
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公布的数据,光是去年一年,全国因为电动两轮车引发的火灾就高达两万一千多起,这个数字比前年还多了不少。
这可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的悲剧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为什么会这么容易着火呢?
除了有些人不按规矩充电,把电池带回家里,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出在车子本身。
很多厂家为了压低成本,车身上用了大量不防火的普通塑料,这些塑料件一旦遇到电池短路产生的高温,就跟浇了油似的,火势一下子就起来了,而且烧起来会冒出大量有毒的黑烟,几秒钟就能把逃生的路给堵死。
这次的新规草案,就是冲着这个最大的安全隐患来的。
规定明确要求,以后生产的电动车,车身上能烧的塑料件要比现在少用四成以上,而且所有塑料件的总重量,不能超过整车重量的百分之五点五。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举个例子,一辆60公斤重的车,塑料部分不能超过3.3公斤。
这就等于直接告诉厂家,别再用那些便宜但不防火的材料了,必须换成阻燃性能更好的材料,或者干脆用金属件来代替。
这样一来,就算万一发生了意外,火也不会烧得那么快、那么猛,毒烟也会少很多,能给咱们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
这可以说是从根源上给我们骑车人的生命安全加了一道最重要的保险。
接着咱们聊聊马路上的另一个乱象:那些跑得飞快的“改装电驴”。
大家肯定都见过,有些电动车在马路上左穿右插,速度快得跟摩托车似的,看着就让人捏把汗。
按照规定,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是25公里,但为什么那么多车能跑到四五十公里甚至更快呢?
就是因为很多人私自把限速器给拆了,还改装了控制器和电机,把一辆本来很温顺的代步工具,硬是变成了横冲直撞的“小火箭”。
这种行为,不仅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也严重威胁到了路上其他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以前的规定虽然有限速,但防不住有心人去破解,很多车型的限速装置,找个修车铺,几下子就能给你弄开,这个口子开得太大了。
这次的新规草案,就要把这个口子彻底堵死。
它要求,像电池、控制器、电机这些最核心的零件,出厂的时候就必须做好防篡改的设计。
说白了,就是厂家要么把这些部件的连接处给你“焊死”,要么用专门的技术程序给锁起来,你要是想强行拆开或者修改里面的设置,这车可能就直接“罢工”了。
这一招可以说是釜底抽薪,让那些想私自改装、追求超速的人彻底没了门路。
这虽然会让一些人觉得不自由,但从整个社会交通安全的大局来看,这绝对是一件大好事,它让电动自行车回归了它作为“自行车”的本质,而不是成为一个不受控制的危险品。
说完了两个“收紧”的安全规定,再来说一个让很多人拍手叫好的“放宽”政策,那就是关于车子重量和续航的。
按照2018年的老国标,一辆电动自行车连电池在内,总重量不能超过55公斤。
这个规定当初是为了把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区分开,初衷是好的,但却给咱们的日常使用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最主要的就是续航里程太短。
特别是对于用铅酸电池的车来说,55公斤的上限卡得太死了,电池就那么大一点,跑个二三十公里就得赶紧找地方充电。
对于那些上班路途比较远,或者靠电动车跑外卖、送快递的朋友来说,续航焦虑简直是每天都要面对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少人就自己想办法,偷偷摸摸地在车上加装一块副电瓶,但这又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线路乱接,很容易出问题。
这次的新规草案,显然是听到了大家的心声,做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调整:把使用铅酸电池的电动车,整车重量上限从55公斤放宽到了63公斤。
千万别小看了这多出来的8公斤,它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对于电池来说,重量就约等于容量。
这8公斤的提升空间,足够让电池多装进差不多三成的电芯,换算成咱们能感受到的续航里程,轻轻松松就能多跑个20公里。
这意味着,以前可能需要天天充电的,现在可以两天充一次;以前每天下班都得费劲地把十几公斤重的电池拎上楼,现在这个频率可以大大降低。
这不仅仅是续航能力的提升,更是对咱们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体谅和关怀,让政策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也充满了人情味。
除了这些大的改动,新规草案里还有一些贴心的小调整。
比如,那个被很多人吐槽的强制安装的脚蹬子,终于不再是必须的了。
说实话,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那个脚蹬子除了骑车时偶尔会刮到裤腿,推车时有点碍事,基本上派不上用场。
现在把它改成可以选装,厂家可以根据车型的设计来决定安不安,这无疑让车子变得更简洁、更方便了。
还有,新规“建议”大家安装后视镜,虽然不是强制的,但这是一个非常善意的提醒,有了后视镜,我们在转弯、变道的时候就能看得更清楚,减少视野盲区,安全系数自然就高了。
至于之前争议比较大的北斗定位系统,这次也给出了明确的说法:咱们自己家里用的私家车,装不装全凭自愿,没人会强迫你;但如果是用于外卖、快递这些商业运营的车辆,那就必须得装。
这样做,既保护了我们普通人的个人隐私,也满足了相关企业对车辆进行统一管理和安全调度的需求,考虑得非常周全。
最后,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过渡期的问题。
我的旧车还能不能骑?
是不是必须马上换?
这一点大家完全可以放心。
政策给出了很长的缓冲时间。
按照草案的说法,老国标的车型,厂家可以继续生产到今年8月底,店里可以继续卖到11月底,直到12月1号,才会全面禁止销售不符合新规的车辆。
而我们现在手里骑着的、符合老国标的合规车辆,只要还没到各地规定的报废年限,就完全可以继续正常上路行驶,没有人会强制你报废。
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新规要来就恐慌性地抢着换车。
不妨再耐心等一等,估计到时候各地政府和厂家还会推出一些“以旧换新”的优惠活动,到那时再换也不迟。
总的来看,这次电动车新规的调整,核心思路非常清晰,那就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时尽可能地照顾到咱们老百姓的实际使用需求,堵上危险的漏洞,也解决续航的痛点,比过去那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要进步得多,也人性化得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