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新闻里不是这个车企销量破纪录,就是那个品牌又出爆款,新能源汽车市场热得跟夏天蒸笼似的。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亮眼的销量数据背后,真正留住用户的秘密武器是什么?不是价格战,也不是营销套路,而是一个你可能没怎么听过的指标——净推荐值(NPS)。简单说,就是你买了车后,会不会主动跟亲戚朋友说:“这车真不错,值!”最近一份行业报告把车企的NPS分值摆上台面,结果让人大跌眼镜:那些曾经叱咤燃油车市场的老牌车企,有的表现平平,有的甚至垫底。反倒是些新势力品牌,尤其是智己汽车,成了口碑榜上的黑马。
有人会说:“销量不才是王道吗?卖得越多,说明越受欢迎。”这话听着没错,但细想就有问题。销量就像烟花,炸得再响,也留不住人。真正能让车企站稳脚跟的,是用户的心气。就像盖房子,地基再宽,要是承重墙一塌,照样散架。最近这份《杰兰路2025年度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品牌健康度研究》就戳破了这层窗户纸:NPS才是检验车企成色的标尺。那些传统大厂在NPS榜单上混得不好,不是没实力,而是没琢磨透用户到底想要什么。反倒是像智己这样的新势力,靠着技术和服务把用户哄得团团转。
智己汽车凭什么能逆袭?说白了就三个字:懂用户。人家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实打实解决用户痛点。比如智己L6那套“灵蜥数字底盘”,让这台五米多的轿车开起来跟小钢炮似的,转弯半径跟紧凑型车差不多,在商场地下车库调头都得手到擒来。谁用过燃油车,都知道那种拧方向盘像拧麻花的感觉有多憋屈。再比如爆胎稳定系统,现在不少品牌都搞选配,智己却给全系标配了。这种“把好东西都给你”的态度,比花里胡哨的功能更能打动人。还有那些雨夜盲区辅助、主动降噪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细节,都是实打实的体验加分项。
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有人吐槽:“智己是靠堆料堆出来的口碑,没看头。”更有人酸溜溜地说:“新势力就靠烧钱,哪有老牌车企底蕴深?”这种声音不奇怪,毕竟市场竞争就是几家争一块肉。但那些抱怨的人,有几个真正开过智己的车?很多人只是听消息、看评测,这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自然容易产生偏见。
就在大家以为智己只是靠产品混口碑时,一个重磅消息炸了锅:智己给三年前的老车主免费升级爆胎系统。这操作直接把行业卷到怀疑人生。要知道,现在不少车企搞“新用户专享”,老车主想升级?要么加钱,要么等下个版本。智己倒好,直接把好东西送上门。更绝的是,这次升级是软硬件全免费,覆盖所有早期车型。这种“把老用户当自己人”的格局,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车企的认知。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按常规操作,这次升级至少值五千块。现在倒好,白送。这种“反套路”的做法,让用户心里暖烘烘的。更关键的是,智己没把这事当营销,纯粹是技术迭代。这种真实,比多少广告词都管用。再想想那些车企,嘴上喊着“用户第一”,实际却藏着掖着,现在被智己这么一比,脸都红到脖子根。
但故事还没完。智己现在虽然长三角混得风生水起,但在北方市场和二三线城市还不太熟。很多消费者连智己是啥都不知道,更别提试驾体验了。面对这种局面,智己最近动作不小:推出增程版车型,同时在广东、川渝这些新能源重镇布局销售网点。这波操作,看似是补短板,实则是为全国市场扫清障碍。
新能源汽车市场现在就像一场马拉松,前几年拼的是谁跑得快,现在比的是谁跑得久。智己的成长故事里,藏着一条扎心的道理:技术好、营销狠,只能让你一时风光,真正留得住用户的,是那份“把人放在心坎上”的诚意。现在市场上消费者越来越精明,车企光靠吹牛可不行,得用真本事说话。如果你还在犹豫选车,不妨试试智己,也许你会发现,买车不只是买个铁疙瘩,更是找一份舒心的陪伴。
1. 表面平息:从表面上智己汽车似乎稳步前进,NPS排名上榜、技术配置亮眼、用户口碑良好,俨然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但如果挖掘得再深一些,暗流涌动的危机却隐约可见。虽然在长三角地区品牌势头强劲,一片好评如潮,但问题在于,智己的市场影响力仍然存在很严重的区域性局限。它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广泛渗透,尤其是北方市场和二三线城市,智己的能见度还远不如那些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传统车企。更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技术和政策的快速变革,不确定性大增,而智己这样的新势力品牌,能够经受住持续冲击并保持增长吗?
2. 意外障碍:就在智己以为自己站稳脚跟的时候,更多意外的障碍开始浮现。从技术的角度虽然灵蜥数字底盘、爆胎稳定、雨夜盲区辅助等黑科技亮点频频,赢得了老用户的青睐,但这毕竟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别家车企同样不甘落后,迅速推出类似甚至更高阶的技术创新,迅速缩小差距。智己的产品价格定位以及品牌认知度也成为一道不小的门槛。高单价虽让产品显得更“高大上”,但是否能吸引更多用不起高端品牌的中端消费者?而中端市场,才是新能源车的真正战场。
新能源汽车普遍面临的电池技术难题、供应链短缺问题和批量生产带来的品质稳定性隐忧,也都是智己未来可能触及的“软肋”。在核心技术的内核竞争中,新势力品牌如果无法形成绝对优势,很可能被动挨打,甚至局限在一个“利基市场”。
3. 分歧加深:不仅外部环境危机四伏,智己内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和其他新势力车企类似,智己面临的是如何平衡“技术创新”和“市场接受度”的两难。是继续在高端市场深挖,巩固技术壁垒,还是选择下探价格、扩大用户基数?目前的策略似乎还没有明确方向。内部的资源集中战线是否清晰、是否存在效仿传统车企时期的官僚化,像一抹潜藏的乌云,折射出品牌在转型创新上的微妙焦虑。
另用户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对立裂痕。尽管智己的老车主升级活动被誉为“诚意满满”,但市场上也有意见认为,这是被迫应对用户抱怨或竞争品牌攻击的临时方案。特别是其他车企如果效仿并迅速完善升级策略,智己单一的政策优势能支撑多久?消费者的口碑忠诚度,究竟是真心的信赖,还是暂时的得过且过?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智己未来如何保持自己在“用户感知”上的领先优势,将成为这场博弈愈发尖锐的关键点。
新能源汽车比拼到今天,表面看是销量、技术、价格的综合竞争,实际上呢?咱们摸着良心讲,净推荐值这指标听起来多高大上,可真得有多少人会因为NPS选车?品牌没做用户调研前,怕不是根本没提过这个词儿吧。更别说,全国用户对智己这个品牌的认知度可能还不如隔壁小加油站的广告牌。既然您智己都觉得自家产品那么“诚意爆棚”、技术创新“立意高远”,那咱就不妨换个思路:先别急着收割销量,不如踏踏实实告诉全国消费者,智己到底能给我们有什么好处?别总让营销战队唱主角,咱靠的是技术说话,是真刀真枪的体验。
另外,咱就是多嘴一句:同样是NPS排名靠前的品牌,哪怕隔壁蔚来、小鹏也没见得天天站出来吹牛逼。大家都打拼在一条跑道上,是马就得拉出来遛遛。智己好是好,可你真能说未来几年能继续砍瓜切菜?新能源这条生态链,哪次变局没把新势力品牌洗掉几层皮?智己,咱不妨多按下心,别被几句夸奖冲昏头脑,开路打铁才是真的本事。
面对新能源领域的激烈竞争,NPS高分是否就意味着未来的胜利?智己汽车的口碑口气虽让人佩服,但当政策红利退潮、消费者选择增多时,这份信赖究竟是短暂的光环,还是品牌内核的长期优势?就这个问题,不妨说说您怎么看——是认同智己的“诚意”,还是觉得它的“套路”依然逃不开行业固有的那一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