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被称为“小电驴”终极指南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新国标正式生效。 这一关乎全国超3亿辆电动自行车的新规,直接回应了车主们多年的吐槽:争议最大的脚蹬子终于从“强制标配”变为“按需选配”,铅酸电池车型的限重也从55公斤放宽至63公斤。 然而,备受诟病的25km/h限速非但未松绑,反而通过“超速断电”和防篡改技术全面收紧。 这场变革背后,是政策在安全与实用之间的艰难平衡。
脚蹬子退出历史舞台,车主:早该取消了!
“有电时用不着,没电时蹬不动”这句车主们的经典吐槽,终结于新国标对脚踏骑行装置的“解绑”。 新规明确,仅电助力型车辆需保留脚踏功能,而电驱动型车辆可直接取消这一设计。 从雅迪、绿源等品牌的新车来看,脚蹬子已彻底消失,车辆外观更接近传统电动车,而非尴尬的“半自行车”形态。
这一调整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解决了实际安全隐患。 此前,生锈的脚踏板在推行时易刮伤腿部,断裂的链条更是常见故障点。 如今,取消脚蹬子后,车架中部空间可容纳更大电池,铅酸电池车型续航普遍提升至80-100公里。
限重放宽:铅酸电池车的“福音”,锂电池车维持原标准
新国标对整车重量的分类调整,体现了对技术路线的差异化考量。 铅酸电池车型的重量上限从55公斤提升至63公斤,而锂电池车型仍维持55公斤限制。 这8公斤的增量,理论上可让铅酸电池容量提升约20%,缓解续航焦虑。
然而,这一调整背后有深层次安全考量。 铅酸电池稳定性高、燃爆风险低,能量密度低导致重量大;锂电池虽轻便却存在安全隐患。 新规通过重量分类,既认可铅酸电池的安全性优势,又间接鼓励锂电池技术升级。
与脚蹬子和限重的放宽相反,25km/h的限速防线被大幅加固。 新国标要求车辆超速时自动切断动力输出,并通过“电池-控制器-限速器”三端互认协议杜绝改装。 例如,更换电池或控制器需原厂匹配,否则车辆无法启动;同时推行“一车一池一充一码”溯源机制,使非法改装无处藏身。
防火与设计变革:塑料用量限5.5%,车辆回归“骨架时代”
新国标对安全的追求延伸至材料领域。 规定塑料使用总量不得超过整车质量的5.5%,且座椅、电池仓等关键部位需采用阻燃材料。 这一要求迫使厂商削减华丽外观件,转向裸露车架的“骨架车”设计,如爱玛小玛车等新品已采用铁皮挡泥板、开放式坐垫结构。
同时,新规鼓励安装后视镜和转向灯,并强制经营性车辆(如外卖车)配备北斗定位模块,普通家用车则可选装。
过渡期至11月30日,旧标车库存加速清仓
政策为市场留下了缓冲空间:2025年8月31日前生产的旧标车可销售至11月30日,12月1日起全面禁售。 当前,各地电动车行正加速清仓,有消费者趁机抄底旧车,也有人持币观望新车性能。 开封电动车商会会长李忠民指出:“新标车更安全,但价格可能微涨,消费者需权衡短期优惠与长期安全。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