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新车的钱,买了辆二手车?!”
某地,一女子兴高采烈地去提车,没想到仔细检查后发现,自己花28万买的“新车”竟然是台二手车!
车身有剐蹭痕迹,里程表显示已跑了3000多公里,甚至连座椅都有明显的磨损!
女子当即要求车行退一赔三,可车行却说:“交易已完成,不予退换!”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1
01案例回顾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案发当天,刘女士满怀期待地来到北京某知名汽车销售公司,准备提取她预订的新车。
这可是她攒了两年钱才买得起的爱车,28万的价格对她来说不是小数目!
销售顾问小张热情地带她来到车库:“刘女士,您的车到了,我们去看看吧!”
刘女士兴奋地跟着走向一辆崭新的白色轿车,远远看去确实很亮眼。
可当她走近仔细检查时,瞬间感觉不对劲了——
车身右侧有明显的剐蹭痕迹,虽然经过处理,但在阳光下依然能看出修补的痕迹!
她顿时皱起眉头:“这车怎么有剐蹭?不是新车吗?”
小张连忙解释:“这可能是运输过程中的小磨损,很正常的。”
刘女士心里犯嘀咕,又打开车门查看内饰,这一看更让她震惊了——
里程表显示3247公里!座椅上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方向盘也有磨损!
她顿时感觉脑子有点转不过来:“新车怎么可能跑了3000多公里?这明显就是二手车啊!”
小张依然试图解释:“这是厂家试驾车,跑点公里数很正常...”
“试驾车?!”刘女士瞬间瞪大眼睛,声音都变了调:“你们卖给我的是试驾车?这和新车有什么区别?!”
她当即质疑:“你们在销售时明明说是全新车辆,现在却给我一辆试驾过的车,这不是欺诈是什么?!”
车行负责人王经理闻讯赶来,语气却很强硬:“刘女士,您签的合同上写得很清楚,交易已经完成,我们不接受退换。”
“什么?!不退换?!”刘女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们这是明摆着坑人!我要求退一赔三!”
王经理摆摆手:“试驾车也是合规销售的,我们没有任何违法行为,不存在赔偿问题。”
刘女士怒了:“花新车的钱买二手车,你们还有理了?我要投诉你们!”
这件事一出,网友炸了:
“这不是明摆着欺诈消费者吗?!”
“28万买个试驾车?这车行也太黑了!”
“合同上不写清楚就是耍流氓!”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案呢?
2
02案例分析
本案核心争议:车行销售试驾车未明确告知,消费者是否可以要求退一赔三?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根据《民法典》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
律师这么看:
本案中,车行在销售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信息隐瞒行为:
1.未明确告知车辆性质
虽然试驾车在法律上仍属于新车范畴,但其使用性质与全新车辆存在本质差异。车行有义务在销售前明确告知消费者车辆的真实状况。
2.涉嫌欺诈行为
消费者基于对“新车”的理解签订合同,而车行明知试驾车与消费者理解的新车存在差异,却故意隐瞒,这种行为构成欺诈。
3.合同可撤销
由于车行的欺诈行为,刘女士有权要求撤销购车合同,并要求退一赔三。
最终双方协商,车行同意退还全款28万元,并额外赔偿刘女士8万元,总计36万元的赔偿,刘女士接受了这个方案。
3
03深刻教训
28万的新车,3000公里的“惊喜”,消费者防不胜防!
买车本是人生大事,谁会想到花新车的钱,却买到一辆被无数人试驾过的车?
本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购车前务必仔细检查
不仅要看外观,更要检查里程表、内饰磨损情况,任何异常都要当场提出质疑。
2.合同条款要看清
车辆性质、配置、里程数等关键信息都应在合同中明确载明,避免后期纠纷。
3.保留维权证据
拍照记录车辆状况,保存销售人员的承诺录音,这些都是维权的重要证据。
4.了解法律武器
遇到欺诈行为,要敢于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退一赔三不是空话!
有网友热议:“这种车行就该严厉处罚,不然谁还敢买车?”
也有网友表示:“现在买个车都要当侦探,真是防不胜防啊!”
消费者权益保护任重道远,只有让违法商家付出应有代价,市场秩序才能真正规范!
对于此案您怎么看?欢迎您留言谈谈。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当事人姓名及相关信息均已进行匿名化或虚构化处理,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文章仅以案例形式为大众提供法律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或指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