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重庆赛力斯全球研发中心,估计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又一个大楼”,不就是企业又在圈地搞研发,建楼搞面子工程。可这事如果只是表面看两眼,真没啥意思,往深里琢磨点,其实背后藏着中国汽车研发突围的新门道——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不妨多提几个问题:为啥赛力斯敢背离行业主流,把全球研发中心建在重庆这种“老牌汽车重镇”?这些抢工期、超额浇筑混凝土,除了着急交房,背后是不是有别的“紧急任务”?最重要的,咱中国汽车研发这条路,到底该追风口还是得扎下根?
很多人误解,以为“全球研发中心”就是高大上的楼盘加点实验室,聚几百人搞点PPT。这几年,不少头部车企都在长三角、珠三角攒研发队伍,凑技术人才,像搞产业地产招商一样,大家比拼谁楼高谁地段好。但你看赛力斯这招,偏偏选了个看上去“热闹已过”的重庆,这事就很玩味。
为啥扎根重庆?传统车企选址喜欢靠政策、靠补贴、靠人才市场,那为啥不是更“吃香喝辣”的深圳上海?答案其实很简单却不被重视:重庆本地汽车产业集群。咱说句俗的,这地方20年搭了一套庞大的汽车配套圈,从本地的电池大佬、线束厂、座椅厂到机加工、材料研发,说难听点啥都有。就和下馆子点菜一样,大厨在隔壁,菜市场在门前,小到一片钢板大到整个驱动系统,随喊随到。赛力斯看中得不是地段,是“5公里就能响应全链路”,早上实验室出成果,下午供应商就能试产,这种速度要是放在其他城市,没一个月成不了。
不光地利人和,讲求的还有合作模式。像和华为那种HI模式合作,不再是以前车企买技术“拿来主义”,如今是飞到重庆直接面对面干活,同台调试。问界M9的智能驾驶迭代提速40%,可不是加班加点搞出来的,而是双方实验室当场切磋、各自出招,谁快谁解决。万一逮着重庆那种陡坡、雾天的稀罕路况,直接拉工程师实测,重庆特有的驾驶场景正好成了他们“AI练兵”的靶子,别地模仿不来。想想,以前都是北上广一间间写字楼里“闭门造车”,有了这个重庆研发中心后,变成全产业链的“大协同”,这玩意比啥高薪挖人都强。
更有意思的是,研发中心不再是啥都搞点的“烩菜”,而是专捡最难啃的骨头弄。这80%的资源,压根不是摊大饼,而是死抠三个最难的方向:智能驾驶在山城魔幻路况怎么不“懵圈”、800V高压平台安全怎么做极致、车身怎么又轻又不贵。别的城市想着堆功能,赛力斯更像钉钉子,捡那些全行业卡脖子的地方往死里钻,说白了就是别人的短板要变成我的长板。
说到团队,啥才叫研发的“啃骨头”?两千号人,不是拼坐班人数,也不是比EQ、情商,而是二话不说就是一群“攻坚打仗”的硬碰硬。像智能驾驶领域,全世界都在吹高速公路自动驾驶,结果一到重庆山城“发卡弯”、老街区、雾气腾腾就全都歇菜。“8D魔幻”场景,算法失灵成家常便饭,赛力斯直接把自己实验室变成“重庆专用教材”,明明白白把别人不敢试的路况作为训练样板,把行业平均能耐“拔高一个难度档次”。
新能源动力这块更是小算盘打得精:不是只追高端续航一千公里这些“写在配置单上的数字”,而是中华大地上零下三十度快充不衰减,四十度高温电池不出事。再比如说,电池包的针刺测试,谁能做到“零起火”,谁就是行业的王。赛力斯把实验室的多维度工况仿真系统都拉起来玩,大幅缩短了测试周期,这不只是搞新鲜,更是把技术转化速度当命。只要做出来,市场立刻能用,不光自己好使,也能拉升整个本地供应链的技术含金量。
再看车身轻量化这茬。材料说便宜,碳纤维、铝合金其实都是过去被认为玩不起的。赛力斯这次利用本地材料公司和大学的资源,做低成本工艺,把原料单价压下去22%。其实这也是“产业协同”的实证,自己造不如带着别人一块干,成本摊薄了,量产就成真了。
你以为这些只是企业自己的好处?其实整个重庆汽车配套圈都跟着升级。以前本地企业大多现画现做,做配角等订单,如今研发中心把实验和数据都向本地企业开放,催着三十多家本地零件厂商早早参与新技术开发——比如座椅企业能做出比铝还轻40%的镁合金骨架,线束厂商就直接接入智能线束信号防干扰的设计环节,直接卖的东西档次就不一样。随着研发汇聚成集群效应,区域产业也逐步转身,成了“技术共生体”,谁也不是谁的纯采购商,全变成你有难题我来解的“共创搭子”。
外行看热闹,内行得瞧“圈子”。重庆这个研发集群,还有高校、德国跨国企业、供应链公司一块参与,不是那种只会搞报告的拉郎配,而是真正在工厂和实验室里面碰撞方案。比起在异国设几个小分部更有生命力。高校的碳纤维技术用半年时间就直接变量产方案,国外专家带来的轻量化经验又和本地制造工艺结合,三个联合专利说来就来,这种节奏别说别的城市,国内都难复制。
最后还是要回到咱一开始的问题,“加速”这俩字到底意味着啥?有人说就是卷速度卷工期,其实根子上是找到自主产品研发差异化的路。放过去,中国汽车搞研发大多是看别人炒冷饭,一窝蜂追风口,哪里热闹往哪跑,缺核心技术只能仰人鼻息。可像重庆赛力斯这样扎根产业‘土壤’,实地一点点把“本地化场景”啃下来,慢慢从“技术跟随”到自己能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难题——这种‘重庆答案’,从长远看才扛得起市场、也对得起消费者更挑剔的胃口。
等哪天,大伙儿真的在重庆陡坡起步毫无压力、雾天自动驾驶不掉链子,超千公里续航的纯电车售价接地气,那才是真正见证了这一个又一个研发楼背后的价值。而那些建在产业链上的研发中心,不再是企业老板的面子工程,而是中国汽车“自己牛起来”的底气。眼下那两江新区的塔吊,轰隆声可不是盖楼的杂音,而是我们这代工厂和技术人的脉搏声——咱们干的,正是中国智造真正落地生根的事儿。
回头想想,这些事如果不发生在重庆,那可能在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创新中心”都得不到同样的答案。这一次,别再问赛力斯是不是在建楼,不如问问中国汽车企业敢不敢用自己的土壤,养出一棵能顶天的大树。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