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万块买的新车,一年不到,突然腰斩变成13万左右,可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让人心塞的是挂二手平台上看一眼,只剩12万多一点点。每天算账都觉得头大——贷款还剩九万多,卖了亏掉近六万。要不然,继续撑着,每个月还得掏出三千多块钱,像是拿着一台贬值机器不断消耗自己的钱包,还真挺有励志精神的。
我刚才翻了下手机里的聊天记录,一朋友抱怨说:我真是白干了。早上起早,晚归加班攒首付,心想着这下以后少了点压力。结果,买的车一屁股就贬值了不少。车行的人一句市场行为,就让他无语。你说,这市场行为是谁在决定?是不是就是车企、车商们手里那些数据计算出来的套路。
更特么的扎心的是,就算我再怎么保养,车像打了疫苗一样定义清楚——这是官方的定价,但当他们一声令下,把价格一砍,二手市场直接跟着跳水,骨头都露出来了。那天我还跟朋友讨论:库存是不是太多了?他说:太多了,收都收不过来。这话让我觉得,库存堆到一定程度,二手车都变成了救命稻草。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你会不会也在想?)——是不是车厂越挣越多,却把老车主变成了死忠免费试用对象?车市价格战看似对买家有利,可谁真正吃亏?是不是那些老车主的血汗钱?你看那些旗舰车型降得最狠,普通路线图上写得清楚,保值率最低。比如说,某款紧凑型,刚买一年,开了不到2万公里就降了约40%,一来一回损失近6万。没有细想过,降价就像刮骨疗伤,别人给你打折,你的钱包却在流水。
又看看身边的例子。有人说:不是我不想卖,是卖不出去。一位修理工跟我说:车价差太大,买二手不划算。这让我想起一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那辆车的维修记录,基本没有出过问题。你以为有好保养就一定值钱吗?不,市场看重的是涨跌。
说真的,我常常在想:这价格战,是不是有点你死我活那味?我们作为老车主,收益在哪里?买了车,头几年还挺开心,现在看着贬值,一点都找不到安全感。亏得这么惨,谁想要?难道只能认命?
这时候,我就想到一些更奇怪的事情(不确定,可能我想多了?):是不是厂商们搞价格战,主要是为了新造车的铺路?在快节奏的新能源浪潮中,旧款车的价值几乎不值钱,反倒促使更多人观望转投新车。这算不算是一个逼走老车型的战略?我记得有朋友说过:新车,卖快钱,老车,赔死。
而且,市场比赛像跑马灯一样,总在变,那些所谓的降价优惠,其实也是伪命题。真能省一大笔?估算下来,百公里油费、保险了一起,差不多又得多出几百块。除了少数天才司机搞车技省油技巧,大部分人就是按着正常驾驶,花费就这样堆上去了。
有个细节也挺搞笑:销售人员跟我说,利润空间越来越被压缩,但他们又不能不要销量。真是两难。像我一个朋友,刚试驾完某车型,他跟我说:一线销售的话,利润都快靠加价赚了,但没人愿意明说。他们的利润也挺低的,销售压力大,车商整天算利息差,成交变成了一场数学题。
你有没有注意到,二手平台价格还不如你想象中坚挺?最近我观察发现,某几款二手额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有的车挂了几天就降价5千,要是不赶快卖掉,感觉亏损还会扩大。其实我想,车企还能投放多少新补贴?市场调控背后真相我也不太清楚,但这波价格战,最后只伤了自己。
(这段先按下不表)话说回来,未来会有什么调整?我觉得,或许车企得给个保值承诺,否则再多的优惠,老百姓心里都清楚,买的就是个折扣裤子——穿了两天就掉色。更别说那些附带的赠品策略,反倒让人觉得自己像是在被洗脑。
这不由得让我困惑(你会不会也有这种感觉?)——究竟是谁在推动这场价格战?是市场?是公司?还是真正的红利被打包成了套路。我们这些老车主,算不算成了最大受害者?这场游戏,谁能笑到最后?
也许,这就是行业的悖论。你们怎么看?有没有想过,或许下一次,买车除了低价,值不值得多想考虑点保值这件事?车子跑到某个里程数后,真的尚存价值吗?还是只能把它当成一个用完即弃的电子产品——买了用两年,折旧最多。
反正这个价格战,像个无底洞,谁都难以全身而退。唯一能明确的是,老车主们都在熬。你会不会也在盘算,下一步,是不是要守住那点微薄的价值,还是得狠狠赌一把?毕竟,车不只是一台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家的借口,除了价格,更多的是情感的寄托。
你说,这场价格战,会不会也给未来的汽车行业带来一些变局?或者,最终还是我们这些韭菜被割了?这问题真难回答,只能期待有人能把这锅价格泡沫熬得更久一点。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