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事儿,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朋友买了辆新势力电动车,本来高高兴兴享受智能驾驶,结果在高速上开启辅助驾驶时,前方突然出现施工锥桶,系统没识别,也没刹停,直接撞了上去。万幸人没事,可问题来了——这锅到底算谁的?车企说“你没手扶方向盘”,车主说“我全程盯着,系统提示可以脱手”。最后定责,靠的是后台调取的行驶数据。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数据,真的100%可信吗?
这年头,智能驾驶已经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敢不敢用”的问题。L2级辅助驾驶满大街都是,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变道,听着就让人心动。可一旦出事,数据就成了“铁证”。车企说数据记录了你多久没握方向盘、系统何时发出接管提醒、车辆感知到了什么……但问题是,这数据是车企自己采集、自己存储、自己解读的,你能查吗?你会信吗?
咱们今天不站队,不煽情,就聊聊这事儿背后的“信任危机”。
先说说智能驾驶到底多“聪明”。拿现在市面上卖得最火的几款车来说,比如特斯拉Model 3、小鹏G6和比亚迪汉EV,它们的智能驾驶系统都挺“上头”的。Model 3的FSD虽然国内还没完全放开,但基础的Autopilot用起来确实顺手,变道干脆,加减速平顺,真有点“自动驾驶”的错觉。小鹏的NGP在高速上表现更激进,超车果断,路线规划聪明,甚至能自动上下匝道,支棱起来那叫一个顶呱呱。比亚迪汉EV的DiPilot相对保守,但胜在稳定,适合新手,安全性这块儿没得说。
可再厉害的系统,也架不住“corner case”(极端场景)。施工锥桶、横穿的行人、突然变道的大货车……这些场景,别说现在的AI,人类司机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关键是,一旦出事,数据怎么说?
特斯拉的“数据话语权”早就被质疑过。国外有过案例,车主坚称自己没超速,但特斯拉后台数据显示车速很高,最后法院采信了车企数据。你说气人不?车主连原始数据都拿不到,更别说验证了。小鹏和蔚来这类新势力呢?数据也存在自家服务器上,开放给第三方机构的程度有限。你用着他们的系统,却要靠他们的数据来证明自己有没有错,这逻辑是不是有点“打脸”?
再看传统车企,比如比亚迪,数据管理相对封闭,但好在系统保守,出事概率低。可一旦涉及定责,问题一样存在。数据可信度,成了悬在车主头上的一把刀。
那数据到底可不可信?客观讲,车企记录的数据大体是准确的,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的原始信息加上系统决策日志,技术上能做到高精度记录。但问题出在“解读权”上。同样的数据,不同立场的人能读出不同结论。 比如“系统发出接管提醒”,到底是提前5秒还是2秒?声音大不大?有没有视觉提示?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责任归属,可普通车主根本无从知晓。
还有个隐患——数据篡改。虽然大规模篡改几乎不可能,但系统日志的完整性、时间戳的同步性、数据加密的强度,这些技术细节,普通消费者根本不懂,也没法验证。你信它,它就是证据;你不信,它就是“黑箱”。
再聊聊对比。特斯拉的系统激进,数据记录最全,但封闭性强,劝退了不少注重隐私的用户。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数据相对开放一些,会提供部分驾驶报告给车主,算是进步。比亚迪、吉利这些传统大厂,智能化稍慢半拍,但胜在稳扎稳打,至少不会让你在高速上突然“天塌了”。
有意思的是,有些车主发现,自己明明没开辅助驾驶,系统却记录“已激活”;或者明明握着方向盘,系统却判定“脱手”。这种“误判”一旦出现在事故定责中,后果不堪设想。你说这事儿闹心不闹心?
那怎么办?总不能因为怕定责,就不敢用智能驾驶了吧?毕竟,这些功能确实能减轻疲劳,提升驾驶安全。关键是要建立第三方监管机制。 比如,像飞机“黑匣子”一样,设立独立的数据记录设备,由中立机构管理。或者强制车企开放数据接口,允许车主和保险公司随时调取、验证。现在工信部也在推“汽车数据安全合规”,但落地还得时间。
还有一个方向是“数据透明化”。比如,小鹏已经开始给车主推送每日驾驶报告,告诉你今天辅助驾驶开了多久,系统提醒了几次。这种“阳光化”操作,至少能让用户心里有数,不至于出事了才傻眼。
说到底,智能驾驶是趋势,谁也挡不住。但技术跑得太快,规则和信任没跟上,就会出问题。我们想要的,不是一个“听话”的系统,而是一个“可信”的系统。 你花钱买车,不只是买四个轮子加一堆代码,更是买一份安心。
现在这些车,智能化配置一个比一个高,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城市NOA,听着都让人心动。可别忘了,再炫酷的功能,也得建立在公平、透明的基础上。 否则,一出事,数据就成了“背锅神器”,车主成了“冤大头”。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智能驾驶出事,数据能信吗?我的看法是——可以参考,但不能全信。 尤其是当责任落到个人头上时,我们必须有权利质疑、有渠道验证、有办法申诉。
最后留个问题:这样的智能驾驶时代,你准备好了吗?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类似情况,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