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车翻了,北汽急撇清,实际背后是山东魏桥集团靠合作和代工打造的虚像,消费者应认清品牌真实身份避免踩坑
我记得那天看视频,国内某越野车在沙丘爬坡,结果突然翻滚,帕帕的骑友一边喊快跑,一边晃着手机拍那一瞬间的惨烈。视频传了不到两个小时,就炸了。哎,国产硬派越野,真不靠谱。谁都这么想。你说这事简单——一道坎没跨过,就翻车了。事儿真没那么简单。
最初我以为是北汽出的问题,毕竟212这个名字挺熟,网上很多人都在骂:国产车就这水平。可过了几天,北汽官方出来说:这车跟我们没关系。我当时心里就在想,哈?那到底谁是谁的孩子?你知道,一般国内品牌都很喜欢用北京这个字,特别是北京越野,搞安全,讲品质,和这次事件扯不上关系。这次的212其实是一个山东魏桥集团旗下的青岛公司制造——叫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名字里带北京,一听也像国企,可实际上就是个合作代工厂,跟北汽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厂在青岛,老板是个铝业大佬,魏桥集团,去年刚开始投身汽车行业。还要说一句,魏桥自己在铝业是巨头,全球第二,去年利润能到2亿人民币左右。突然涉足整车,是不是有点摸着石头过河意思?他们没拿电池、电机这些核心技术,专挑越野市场的空白点,用一些年轻点的品牌名,靠合作、靠代工小路子拼库存。这其实挺省事,毕竟研发难、成本高,又不想自己大投入,但容易让消费者搞不清楚,是不是正牌北汽出来的。
问题来了,这帮小厂名字太像,北京这个字眼一出现,就好像是大厂挂羊头卖狗肉。其实真正做正规越野的品牌,像北京越野本身,就标榜安全、品质,客人也都知道它是自己牌子。可是212以及类似极石(也是青岛那家厂代工)产品,很多人一看北京两个字,就觉得是北汽的车。结果发现,根本不是。
我随手翻了下笔记,去年估算,青岛那家厂一个月能生产300台左右212。比例不算高,大概占整体市场的0.05%—0.1%(这估算不严,但有这么个量级)。跟一线国产越野比如哈弗、牧马人比起来,这212的基本稳定性,差不多是落后几年的技术水平。倒不是说技术有多烂,有些细节还可以接受,但在真场地、极端环境、长途负载下,可能就暴露问题。
我有个疑问:为什么这次翻车事件会那么火?除了视频便于传播外,可能还有个主因——粉丝们一开始以为是北汽的车。等官方澄清后,大家又意识到差异。在朋友圈里有人说:这车根本不靠谱,造得跟山寨一样。很多消费者只知道北京就行了,从品牌感知上已经被强烈模糊了。
这不是个单一的产品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乱象。去年资本蜂拥而入,找个壳子,反正车的外面流线好看就行,名字喊得高大上,内部技术没准备好,靠代工、靠商标拼凑。可一踩地板,真相就露出来了。去年,我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这厂的小车,扭力不足,经过泥水就不行。我一听,心里就知道了:品质堪忧。
做车这个行业像生活中的做菜。研发就像调料配比,供应链就像采购菜料,材料都得放自己手里,才放心。有人说,每个品牌都是自己厨师做的菜,可现在很多厂就是筑个锅、放点调料,急着拼销量。去年有研究显示,国产越野的平均保值率似乎也在55%左右(这是粗略估算,不同品牌差异大),相较合资可能只有40%,但品质差别也很大——就像菜谱一样,没调料就别想味道淡。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车企为了追热点,会去拍一些翻车、冲坡、陷泥的短视频,效果火爆。可问题在于,这领域太杂,很多车牌子都没搞清楚是哪个厂家。工信部今年开始引导,要求车标边上标明完整的生产企业名,倒也能保障责任落得更真一些,但这事还需要时间。
我还记得,有次一个销售说:这车看着不行,但利润还挺高。我忍不住笑:你真的相信这个吗?不少品牌,靠这点毛利,加上地方政府支持,拼了命往市场灌。反正把名字打上去,能骗一阵子。可实际上,能长久走下去的,还是那些真心做品质、口碑的品牌。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说,买车真的能靠名字判断嘛?还是得摸清背后到底是谁在操盘,哪家公司在真正调试。毕竟,下一次翻车,可能就是你自己。
话说回来,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学车时那次去乡村试驾的照片,还记得那辆老旧的越野,轮胎上的泥差点擦到车身底盘。那才是真实的越野,而不是那些虚掉的车。我们要认清楚,品牌只是标签,品质才是王道。别让看起来像大厂的名字,把你带到坑里。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或者在买车时,差点信了某个名字的套路?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