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新闻,说的是美国那个大名鼎鼎的福特汽车,在欧洲那边搞电动车的计划好像遇到点麻烦了。
这事儿听起来挺让人纳闷的,毕竟这几年全世界都在说电动车是未来的方向,怎么福特这个百年的老牌子,反倒要往后退一步了呢?
这事儿的核心,发生在德国一个叫科隆的城市。
福特在那儿有个工厂,本来是他们挺骄傲的一个项目。
你想想看,福特为了在欧洲搞电动化,下了血本,花了差不多20亿美元,把这个老厂子彻头彻尾地改造了一番,就为了生产他们最新的电动汽车。
这个工厂在去年,也就是2023年6月份的时候,才刚刚敲锣打鼓地宣布正式启用,当时福特说得可好听了,说这是他们走向未来的关键一步,是欧洲电动化转型的“样板工厂”。
当时那场面,感觉福特的电动时代就要在欧洲大陆上全面开花了。
可谁能想到,这才过了一年多点的时间,情况就急转直下。
福特前不久正式确认,从明年1月份开始,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科隆电动车工厂,要把原来的两班倒生产,缩减成一班倒了。
生产班次砍掉一半,那工人怎么办?
福特也说了,计划要裁掉最多1000个跟电动车相关的岗位。
虽然他们说得比较委婉,主要是希望大家自愿离职,公司会给一笔买断的钱,但裁员就是裁员,这意味着有上千个家庭要面临新的生活压力了。
福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他们自己给出的解释是,欧洲市场对电动车的需求,比他们当初预想的要冷淡得多。
他们觉得,一方面是欧洲各地的充电桩盖得不够快,大家买了电动车怕充电不方便;另一方面是政府给的购车补贴也少了,买车的吸引力没那么大了。
总而言之,就是市场不给力,消费者不买账,他们生产出来的车没那么好卖,所以只能“按需生产”,减少产量和人手了。
这个说法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咱们仔细琢磨琢磨,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我们看看整个欧洲市场的数据,其实电动车的销量是在增长的。
就拿今年头七个月来说,欧盟国家总共卖出去了超过100万辆纯电动车,市场占有率也从去年的百分之十三点几,涨到了百分之十五点六。
你看,买电动车的人明明是越来越多了,大环境是在变好的,那为什么偏偏福特感觉到了寒意呢?
这就好比一条商业街上,人流量明明比以前多了,但有的店门口排长队,有的店却冷冷清清。
你不能说整条街的生意都不行了,可能还是得从自己店里的产品找找原因。
福特在科隆工厂生产的两款主力电动车,一个是探险者电动版,一个是Capri,这两款车都是基于德国大众的MEB平台打造的。
这在当时看,可能是个省时省力的办法,借用别人的成熟技术能快速推出产品。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设计新颖、智能化程度高、性价比还特别有吸引力的电动车时,福特这两款“借来的”车,在消费者眼里可能就没那么香了。
尤其是在我们中国,电动车市场那叫一个“卷”,各种新品牌、新技术层出不穷,消费者早就被养刁了胃口,对产品的要求非常高。
这种竞争压力,也正一步步传导到欧洲市场。
面对这种卖不动车的尴尬局面,福特这个“老江湖”也算是反应迅速,马上就开始调整策略了。
他们之前可是喊出过很响亮的口号,说要争取到2030年,在欧洲卖的乘用车全部都是纯电动的。
现在呢,这个口号不怎么提了,官方的说法变成了“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能源结构”。
这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纯电车暂时卖得不好,那咱们就继续卖我们擅长的汽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嘛,哪个能挣钱就卖哪个,不能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把自己给饿死。
你看,那个一度被认为是过渡产品的混合动力技术,现在又被福特当成了宝贝,重新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所以,福特在科隆工厂的这次“减法”,其实是一系列调整中的一环。
这也不是他们突然的决定,早在去年年底,福特就公布了一个大的欧洲重组计划,说要到2027年,在整个欧洲削减大约4000个工作岗位,德国和英国是重灾区。
这次科隆的裁员减产,只是这个大计划的延续和具体执行而已。
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福特的做法其实非常务实。
当一项巨大的投资在短期内看不到预期的回报时,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及时止损,降低运营成本。
与其让工厂开着两个班次但工人都没什么活干,导致资源浪费,还不如索性缩减成一个班次,保证开工率,稳住现金流。
这对于公司生存来说,是头等大事。
对那些被裁掉的员工来说,这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但对整个福特欧洲业务这艘大船来说,这可能是一次为了避免触礁而必须进行的航向修正。
所以说,我们看到福特在欧洲的这次所谓的“电动大撤退”,可能并不是真的要放弃电动车了,更像是一次战术上的收缩和调整。
他们在市场最困难的时候,选择先放慢脚步,喘口气,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战略,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或者等待自己研发出更有竞争力的下一代产品再重新发力。
这就像打拳一样,有时候收回拳头,是为了下一次能更有力地出击。
对福特这样的百年巨头来说,一时的进退不算什么,关键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