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秦L DM-i新车型曝光,电池容量提升至20.79千瓦时,纯电续航达130公里,现款9.98万元起售

我刚在群里扫到一张比亚迪秦L DM-i新车型的照片,容量直接给翻倍了——20.79千瓦时,纯电续航蹭到130公里(测试工况没细说,体感可能少点)。对比目前同款的10.08和15.87千瓦时电池,80公里和120公里纯电续航,感觉比亚迪这步棋挺果断,估计想在插混市场里把续航问题敲得更硬了。销量数据倒挺支撑这个判断,8月它卖了1.6万多台(样本有限),还算有市场号召力。

说起续航,这层提升其实还没彻底翻盘。我之前看到评论里有人说,这续航就算翻倍了,也不过150公里出头,油箱才45升,感觉油耗没大改,纯电模式下来只能短暂解燃眉之急。说到这,突然想起维修店的销售哥跟我说过一句话,只要不被限制去指定维修店,新能源汽车才会被更多人接受。这话有点道理——毕竟消费者还是怕后续成本和养护陷阱。这不,跟比亚迪同价位的吉利银河A7摆在那儿,8.98万起步,虽然各有各的短板,但整体配置和后期成本结构更透明。

比亚迪秦L DM-i新车型曝光,电池容量提升至20.79千瓦时,纯电续航达130公里,现款9.98万元起售-有驾

我曾一度觉得纯电续航只要打到200公里,简直就能解决用户最大痛点了。但再怎么说,这150公里的电池配置还是有点打酱油的感觉——毕竟明年整个混动阵营低配都得冲到120公里,高配200公里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不到200公里的续航,在我看来就是半吊子。你不觉得吗?汽车买插混不是为了解决里程焦虑就是图个实用,结果这电量没打够标。要是硬往上弄,成本又会上去,供应链还得经受考验。就像你家厨房要再添个大冰箱,电路得重新布局,人力物料都得配合,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

说个我前几天的所见所闻。朋友小王新买了款同级剪刀门车,价格也在10万上下,电池容量没比秦L高多少,但他能给座椅通风加热,还带了后视镜折叠功能。他嘴里嘟囔:这内饰要是能再给点料就好了,秦L这种大黑板式仪表台看着就头疼,感觉台面跟着整块塑料片搬来搬去,丑爆了。这是我觉得秦L在内饰设计上确实差吉利银河A7半个档次的地方。硬要说比亚迪有优势,就是车身不生锈,至少这点能给个好评。

比亚迪秦L DM-i新车型曝光,电池容量提升至20.79千瓦时,纯电续航达130公里,现款9.98万元起售-有驾

你有没有想过,这电池容量翻倍带来的成本上升实际对最终售价影响有多少?我心算了一下,如果比亚迪真给这20.79千瓦时的电池组加价3000元左右(估算),那整体车价保持9.98万起,这利润空间紧一点,但销量上去能平衡损失。可这里头还牵扯到供应链的挑战——大电池本身怕供货不稳,原材料涨价压力还大。就跟做菜一样,配料多了,成本上去了,能不能快点出锅,还得看厨房人手巧不巧。

我认得一个供应链的老朋友,他说研发新电池就像给老房子换窗户,得预留接口,背景电路也得重新设计。你外观上没变,装个能跑更远的电池,看着技术像升级,内部结构调整却很麻烦。比亚迪这回没换外观其实算聪明,节约了不少时间和成本。但这个设计选项让人问,纯电续航再提升,车身轻量化呢?有没有同步进行?就这角度,我有点好奇它安全和操控会不会变重变钝。

比亚迪秦L DM-i新车型曝光,电池容量提升至20.79千瓦时,纯电续航达130公里,现款9.98万元起售-有驾

我之前提到的那句只能半吊子续航,其实不全面。毕竟用户日常开车环境复杂,有人80公里纯电就满足,有人怕短途跑不灵活。不然怎么解释秦L卖得还那么猛?(这段我又琢磨了下,销量不能简单用续航数字说明问题,车主心态和渠道促销也得算上)。

哎,说到渠道和用户心理,另一个微小细节挺有意思的。上周去4S店,我问销售,您这款新秦L DM-i卖得最火的是哪个版本?他没太犹豫:9.98万起那台,电池大不大不怎么影响客户购买意愿,更重要是性价比和用车成本。不得不说,消费者对混动车型没那么苛刻,关键看油电加起来的钱包感,毕竟你多跑一公里用电,少烧一点油,长远算账能不能划算最关键。

比亚迪秦L DM-i新车型曝光,电池容量提升至20.79千瓦时,纯电续航达130公里,现款9.98万元起售-有驾

而且还能不能换零件,不必指定维修店真是大招。价格亲民、能自由选修,这是厂家得拿出诚意的地方。不然用户真得退而求转头不买新能源了。比亚迪面临的压力不小,明年竞争对手都在跑步提升续航和配置,留给它的时间不多。

我还是忍不住想,这台秦L DM-i到底会不会搅动国内中型插混的水池?对比海豹06DM-i和银河A7,两者价格相仿,但配置走向迥异。能不能重复卖出1.6万台的成绩?这个里头牵扯的,不只是电池多大、马力多猛,还有市场偏好和供应链的互动。

比亚迪秦L DM-i新车型曝光,电池容量提升至20.79千瓦时,纯电续航达130公里,现款9.98万元起售-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觉得,未来插混车的电池容量会不会变成唯一的硬指标?还是说,谁能把用户体验和后期费用压得最合理,谁才是王者?放下这个问题,顺手摸了摸车上的化妆镜,那个小装饰竟然意外地顺眼。有时候,细节也能决定一台车的亲和力,不是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